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失衡是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及维持的主要原因之一,明确自主神经失衡及其导致心电不稳定的具体机制是防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键。本研究拟采用小RNA干扰技术,选择与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重新支配过程中密切相关的神经调控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及Sema3a蛋白)作为靶点,探索其在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再生、过度增生、重构以及支配失衡中的作用,并利用荧光定量RT-PCR、膜片钳等技术研究心肌离子通道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同时采用活体电生理实验观察心肌梗死后电生理特性及室性心律失常的易感性,来阐明心脏自主神经失衡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具体机制及调控因素,以期通过调控促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和抑制神经生长因子(Sema3a蛋白)的表达来平衡心脏自主神经支配,增加心电稳定性,降低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易感性,为防治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提供新的思路。
为明确心肌梗死后自主神经失衡及其导致心电不稳定的具体机制,本研究采用小RNA干扰技术,成功对与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心肌局部神经调控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及Sema3a蛋白进行基因沉默,研究发现:1)NGF基因沉默后虽能改善交感神经支配,但减少血管生成,降低毛细血管密度,增加梗死面积以及恶化心脏功能,潜在导致不良预后;2)外源性Sema 3a 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失衡状态,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易感性;3)CNTF沉默后可加重心肌梗死后交感、迷走神经失衡,并且增加心肌细胞调亡;4)心肌梗死NF-κB通路激活等炎症反应与交感神经再生密切相关,美托洛尔改善交感神经重构与其抗炎效应有关。上述结果显示心肌梗死后心脏自主神经失衡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调节Sema3a表达可作为有效靶点平衡心脏自主神经支配,增加心电稳定性,降低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易感性。同时,本研究初步阐述了炎症在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重构的重要作用,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心肌梗死后自主神经失衡的分子信号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课题组经过3年的研究,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已全面地完成了预期的考核指标。迄今为止,本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全文4篇,其中SCI收录2篇。此外尚有3篇标注的成稿全英文论文正在国外SCI期刊投稿或修稿中;未标注论文4篇,其中SCI收录3篇。在本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课题组闫素华教授相继中标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各1项,胡和生主治医师中标济南市新高校院所自主创新项目1项。课题实施期间,课题负责人闫素华获得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并被资助建设山东省心血管病泰山学者岗位,同时也获得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本项目为依托,共培养博士研究生5名和硕士研究生1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多空间交互协同过滤推荐
iRNA抑制神经纤维瘤细胞apobec-1基因表达作用研究
锌稳态失衡对脑外伤后核因子-κB及继发性神经损伤的作用
神经炎症调控自主神经功能以及血压稳态之机制
Schlemm's管作为自主神经调控靶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