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是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和转移最具前景的治疗方式,不同作用机制的抗癌药物联合治疗已成为膀胱肿瘤治疗的发展趋势,其中抗肿瘤血管生成的基因治疗和不同微小RNA抑癌或致癌基因的作用倍受关注。在膀胱癌中,高级别肿瘤细胞中的微小RNA-21水平明显高于低级别肿瘤细胞水平。根据目前研究现状,本课题拟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以下研究:①.研究微小RNA-21与肿瘤抑素(Tumstatin)在膀胱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相互作用机制;②.构建重组非融合反义AV-AMO-Tumstatin载体靶向双靶点治疗膀胱肿瘤;③.建立荧光素酶转染MB49-PSA原位膀胱肿瘤动物模型,双向监测肿瘤发生发展情况,膀胱灌注AV-AMO-Tumstatin,观察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效果。从而在阐明微小RNA-21与肿瘤抑素在膀胱肿瘤治疗中的相互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开拓膀胱腔内直接双靶点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研究认为,微小RNA-21(miRNA- 21)和肿瘤抑素(Tumstatin)的平衡失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患者的不良预后有着重要关系。因此我们针对上述两种基因,通过建立人膀胱癌细胞株T24裸鼠原位膀胱癌移植瘤模型,以及构建rAV-Tumstatin病毒载体和反义AS-miRNA-21载体,即非融合反义AV-AMO-Tumstatin载体,经尿道分别联合用药和单独用药,观测抑制miRNA-21表达,上调Tumstatin水平对移植模型生长转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①miRNA-21为致癌基因,Tumstatin为抑癌基因,两种基因平衡失调对于膀胱癌的生长转移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抑制miRNA-21表达,上调Tumstatin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肿瘤生长,延缓肿瘤复发转移。②双靶位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位点用药,甚至有1+1>2的作用。③基因制剂对实验裸鼠移植瘤的良好治疗作用对提高目前临床膀胱癌的治疗策略可能带来一定帮助,尤其在预防术后复发方面似具有更大潜力。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莱州湾近岸海域中典型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Loss of a Centrosomal Protein,Centlein, Promotes Cell Cycle Progression
肿瘤抑素结构改造及抗肿瘤活性机制研究
内皮抑素基因治疗肿瘤的活体分子成像研究
PML生长抑制因子在膀胱肿瘤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
肝素-内皮抑素和壳聚糖-内皮抑素靶向性抗肿瘤和肿瘤淋巴道转移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