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已成为人类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必然选择。政策如何引导企业行为对其实现起着关键作用。目前,相关研究多从宏观层面关注资源配置与激励问题,企业被描述为理性选择的行为主体,忽视了企业家、企业的能力和知识载体性质、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与不平衡、技术进步的长效机制等因素,因而大大降低了政策效果。事实上,作为政策落实支撑点的企业对政策刺激做出何种反应,不仅与短期激励有关,更与企业家的认知模式、企业能力及知识储备、技术创新与扩散方式及速度等紧密相关。因此,在政策制定中还需考虑上述因素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试图从企业行为决定的角度出发,以提高企业在向低碳经济转型中的机会与能力为基本思路,综合考虑企业家、企业的能力和知识性质、技术进步、中国情境等因素,寻找在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政策路径,尤其注重政策目标实现的阶段性,描绘出低碳经济实现的多阶段的政策路线图。
在低碳经济已成为人类面对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必然选择的大背景下,政府如何利用政策引导企业采取低碳行为,是我国低碳经济实现的关键。而作为政策落实支撑点的企业对政策刺激做出何种反应,不仅与短期激励有关,更与企业家的认知模式、企业能力及知识储备、技术创新与扩散方式及速度等紧密相关。. 如果坚持传统的主流经济学分析思路,将企业视为做出“理性选择”的行为主体,那么企业的行为决策主要与其所面对的成本-收益结构有关,技术或制度因素的改变可以通过改变企业的成本及收益结构及相关预期从而影响企业的行为。因此,政府要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降低企业采取低碳行为的成本,增加其相关收益。收取碳税、进行碳排放权交易、支持低碳技术发展等都是可考虑的政策手段。基于博弈分析及各政策手段执行成本的分析表明,我国目前在政策手段上可行的方案是收取碳税,并逐步向碳排放权交易方向发展。. 如果考虑情感、理念及价值观、认知框架等对企业家行为的决定作用,并考虑企业的权力来源,将企业视为企业家实现其自身目的的工具,企业行为体现的是企业家的意志,那么企业家的个人理念及对低碳经济的认知是企业是否采取、多大程度上采取低碳行为的关键。因此,提升低碳行为的合法性、增强企业家对低碳理念的认同和认知是破解“囚徒困境”、发展低碳经济的又一关键路径。实证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 低碳技术进步由于涉及到是否存在技术范式转换问题而显得较为复杂。渐进式低碳技术进步由于不会导致企业能力大幅度贬值,企业往往会倾向于采取这类技术,而基于新的技术范式的低碳技术则由于难以与现有技术体系匹配、导致企业原有技术能力大幅贬值等原因,企业往往难以采用。然而,新的技术范式的出现不仅是必然的,而且呈现越来越频繁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研发基于大数据、复杂性的技术预测手段就成为企业、区域等面临的迫切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建立开放、灵活的能力体系,区域维持技术的多样性,就成为其各自的战略首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我国低碳转型的经济学传导机制及政策优化仿真研究:基于行业和地区视角
我国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曲线与低碳经济政策研究
碳约束条件下我国重点耗能行业低碳经济转型路径优化研究
低碳经济下资源税费政策路径选择及其影响分析——基于动态多区域CGE模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