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证据表明,现今的吕梁山脉形成于中生代以来的抬升剥露作用。但对其具体隆升时限、演化过程等缺乏专门研究。本项目在申请者前期研究基础上,采用盆山耦合的研究思路,以国内外成功应用于山脉隆升研究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为主,结合研究区及邻区沉积特征、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古地温史,特别是借助相邻盆地或山前沉积物记录的较丰富的年代学与物源信息等的约束,通过对典型剖面裂变径迹年龄、长度等多参数图解分析,确定吕梁山中-新生代主要的隆升活动时限、阶段性;通过高度差法或矿物对法计算与热史模拟,定量刻画吕梁山中-新生代隆升演化的动态过程;进而建立吕梁山隆升演化过程与相邻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山西地堑系新生代发育过程在时空上的耦合响应联系;并探讨山脉形成的动力学机制。该研究将为深入探讨鄂尔多斯东部原盆面貌及演化、华北克拉通中部演化与破坏等提供新证据;并为油气资源预测等提供地质理论依据。
针对以往研究的薄弱之处和研究区的地质特点,采用盆山耦合的研究思路,以裂变径迹热年代学为主,结合研究区及邻区地层与沉积记录响应,综合剖析、刻画吕梁山中-新生代的隆升时限与演化过程。研究认为,吕梁山地区显生宙的隆升活动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晚期以来,可进一步分为缓慢抬升(120~65Ma)、加速抬升(65~23Ma)及强烈抬升(23Ma以来)3个隆升演化阶段,新生代以来是其最主要的隆升时期.抬升作用在空间上具非均衡性,中北部抬升早,南部晚.晚新生代以来吕梁山地区的快速隆升作用,与东部相邻断陷的沉降具有成因耦合联系.吕梁山地区晚中生代-新生代以来的隆升演化,可能主要与青藏高原挤压造山作用和太平洋板块俯冲的远程效应有关.该研究为恢复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东界提供了地质依据,同时对于探讨华北克拉通演化和破坏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依托本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 已发表文章:核心1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 已录用文章:核心1篇 (地质论评,2014,录用待刊). 已投稿文章:SCI刊物 1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该文集中体现了本研究的最新成果和较系统的认识。由于分析测试周期和野外工作的曲折,使得研究成果的发表有一定滞后,但申请人保证最终产出成果不低于预期标准。. 已发表成果详见在线成果。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适用于带中段并联电抗器的电缆线路的参数识别纵联保护新原理
固溶时效深冷复合处理对ZCuAl_(10)Fe_3Mn_2合金微观组织和热疲劳性能的影响
贺兰山中新生代隆升时限及其差异隆升特征
吕梁山新生代隆升的时空差异性研究
青藏高原北缘山脉隆升时限的同位素制约
天山造山带中段新近纪隆升演化过程及数值模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