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人等研究所获分子亲缘树提示,产于云南、四川地域的淡水蟹很可能与中国大陆淡水蟹的起源有关。基于申请人等在云南、贵州、四川(含重庆)隶属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地域已采获124县市区计209个样点淡水蟹类的工作基础,本项目运用分子系统地理学及融合甲壳动物学和寄生虫学等多学科的技术与方法,在建立形态学标本数据库的基础上(与Holotype比对/鉴定为基础),对横断山脉地域Aparapotamon等14属淡水蟹类进行基因序列测定,由此构建其系统发育树和种群基因数据库。本项目研究的理论价值与科学意义,系在分子水平上,追溯和揭示中国大陆淡水蟹类/并殖吸虫的种群分化进程、多样性和分布格局的形成机制,探讨二者在宿主关系上可能存在的协同进化关系,解析申请人等对中国大陆淡水蟹类起源于横断山脉的构想。本项目将为研究东亚大陆淡水十足甲壳动物的演化及其相关地质历史事件的推演,提供进化速率参数与一种标准化的参照模式。
基于申请人等检视完成2011-2013现场采集云南、贵州、安徽、浙江和广东淡水蟹类103个采样点标本,以及研究室原已采获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地域124县、市、区计209个样点的淡水蟹类标本这一重大基础性分类鉴定的研究工作基础。本项目在年度研究计划内,报告淡水蟹新种2个;待报告新种10个、新属1个;发表9篇学术论文和国际会议论文摘要3篇;参编教材和著作4部;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形态学分类研究,系基于与研究室所建立的“模式标本数据库”模式标本比对,由此初步确定了其隶属关系。新增淡水蟹类触角与胃磨2项形态结构研究:触角特征可作为淡水蟹类属间鉴别的形态学指标;胃磨结构种内稳定,均可作为一种新的形态学分类指标,是目前以雄性第一腹肢为主要分类依据的有益补充。分子分类,系采用16S rRNA、mtDNA COⅠ等基因片段,分别对华溪蟹属、南海溪蟹属、束腰蟹属、非拟溪蟹属等属种进行研究与分析。此外,项目研究分别在其动物地理学、景观地理学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总体上基本完成课题研究工作任务。但在综合分析研究方面,例如比较其形态学与分子分类的结果(异同),并结合横断山脉“三江并流”地域已知自然地理 (地质)、动物地理等数据资料,分析推演淡水蟹类的系统发生,包括携带并殖吸虫淡水蟹类的研究等诸方面,还需要在今后进行深入研究。.分子分类研究结果显示:(1)华溪蟹属为单一起源,资料分析显示其主要地理区隔为长江,(2)南海溪蟹属是一个单系类群,包含对应于中国东南部及台湾本岛的海岸地区地形的4个分支。分子学和地质学数据表明,南海溪蟹属蟹类起源于武夷山和南岭山脉之间的区域,主要和最早的分支进化发生在大约480万年前,物种可能形成于400万年前,山脉在分布上似扮演重要的角色。(3)束腰蟹属研究的初步结论,推测该属淡水蟹类的起源地,可能是在越南北部一带,之后进入广西、广东演化出许多种,由此再往北作进一步扩散。关于中国大陆淡水蟹类的起源,综合本项目目前所获形态与分子数据及其动物地理学等的研究结果,以及结合主持人前一NSFC课题与合作研究者施习德教授等发表论文数据的初步综合分析,中国大陆淡水蟹类起源及其扩散路径,推测是由中南半岛=>云南广西,支持作者关于中国大陆淡水蟹可能起源于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的观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多模态超声特征和临床病理对照研究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缝合带并殖吸虫宿主动物淡水蟹类的分布格局及其分子亲缘研究
武夷山脉淡水蟹类与并殖吸虫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江西省并殖吸虫宿主动物种类与分布及疫源地划分的研究
并殖吸虫的核型和同工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