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前出现的大幅值低频次声波观测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11074278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45.00
负责人:杨亦春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0
结题年份:2013
起止时间:2011-01-01 - 2013-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吴永清,籍顺心,郭泉,林琳,刘立辉,魏新元,杨波
关键词:
定位检测地震前兆次声波测量传感器阵列。
结项摘要

针对大地震前频繁出现的周期范围100s-1000s的大幅值异常次声波,研究其与地震活动的关联性,通过对波源的定位检测和识别研究该次声波的产生机理和传播规律,揭示低频次声波发生规律与大地震活动的对应关系。通过检测震前次声波的传播特性和信号参数,研究其特征参量与地震的空间位置、发震时间、发震强度的对应关系;用大尺度、大数量的次声传感器组成的分布式阵列系统,对广域范围内的次声源联合检测,通过声成像方法以云图的方式确定次声波源出现的地点和传播过程;同时研究大地震前兆次声波的特征识别,提取能稳定地反映地震活动特征的参数,形成一种可靠的识别算法。形成可用于地震预测的重要的信息源。

项目摘要

研究了一种在大地震前出现的大振幅低频次声波,揭示了其与地震发生的空间、时间、强度的对应关系。采用声学所自行研制和改进的CASI-ICM-2011型次声测量传感器,逐步建立了一个广域次声监测网。到目前为止,在全国范围内布设监测站点30个。基于该网络,在一系列Ms6.0级以上大地震发生前2周以内监测到的一种频率范围0.001Hz至0.01Hz的次声波,通过研究发现,这类波的幅值范围为50Pa至200Pa,持续时间半小时至4小时,传播速度10m/s至30m/s,震级越高信号越强。通过该网络接收的异常信号,成功定位了芦山地震4天前以及巴基斯担地震前12天出现的异常次声波。通过对8年时间连续监测数据的分析研究了这类次声波的出现规律,同时对其产生机理提出了大地起伏激发次声波的假设,并进行了理论论证。用智利地震测量信号和玉树地震测量信号证明S波可以激发出本地同振的次声波。文中所列举的数个震前异常次声信号的观测结果对于地震预测的信息获取是有价值的参考。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OI:10.7498/aps.67.20171903
发表时间:2018
2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DOI:10.14188/j.1671-8844.2019-03-007
发表时间:2019
3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DOI:10.12054/lydk.bisu.148
发表时间:2020
4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DOI:
发表时间:2020
5

基于全模式全聚焦方法的裂纹超声成像定量检测

基于全模式全聚焦方法的裂纹超声成像定量检测

DOI:10.19650/j.cnki.cjsi.J2007019
发表时间:2021

杨亦春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10674151
批准年份:2006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大地震成核过程的观测研究和公里尺度实验

批准号:49774215
批准年份:1997
负责人:郑治真
学科分类:D0404
资助金额:1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基于GOCE卫星观测数据的大地震重力变化研究

批准号:41304018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吴云龙
学科分类:D0401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地震前出现的异常声重力波与地震关联性研究

批准号:11774372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滕鹏晓
学科分类:A23
资助金额:6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基于时域算法并考虑大幅值初始状态的桥梁高阶模态识别研究

批准号:51608408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秦世强
学科分类:E0806
资助金额:22.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