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形态、同工酶及杂交亲和力研究重申,亚洲栽培稻只分籼粳两个亚种,奥斯稻和爪哇稻分别为籼、粳 亚种下的生态群。用形态指数、同工酶和RFLP对杂交稻亲本的分类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品种的几种分类结果一致,仅个别品种不一致;对F1代的分类结果表明,大多数仍表现一致,约有21%的组合,形态分类结果与DNA分类结果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增加了米质分析法,并提出以形态指数和米质分析结果为主的分类原则。同时还对培矮64S、N422S、108S、LS2S与籼粳稻配组F1的籼粳类型进行了分析。本项研究成果不仅对栽培稻的分类这一重要理论做了进一步的探讨,而且对两系杂交稻的育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多源数据驱动CNN-GRU模型的公交客流量分类预测
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红松人工林枝条密度模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调控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气力式包衣杂交稻单粒排种器研制
电沉积增材制造微镍柱的工艺研究
亚种间杂交稻根系代谢活性及其与籽粒充实的关系
水稻新株型与亚种间杂交稻物质运转率低的机理研究
利用永久群体探讨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度的遗传基础
亚种间杂交稻生长发育和物质生产的动态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