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束核(NTS)是接受心脏伤害性感受信息及高位中枢下行调控信息的重要驿站,其下行至脊髓联系对心脏伤害性信息传入具有调控作用,但其机制迄今仍不清楚。本研究用成熟的大鼠心绞痛动物模型,电刺激与损毁NTS并结合刺激迷走神经、微注射谷氨酸、吗啡、5-HT等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观测其对心脏-躯体运动反射(CSMR)及胸脊髓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电刺激中脑PAG、丘脑VMH等痛相关核团与损毁NTS相结合,观测上述指标的变化;用免疫组化及束路追踪法观察NTS参与痛觉调制的位点、纤维与突触联系;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观察上述受体蛋白及基因表达;用膜片钳观测相关受体及信号分子抑制剂对NTS微突触后电流(mPSC)的影响,探索突触的功能性质及信号转导机制。本研究将证明心绞痛时,经迷走-NTS-脊髓反馈与高位中枢经NTS下行的双重调制假设,并为阐明其机制及开展神经调节疗法提供实验证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应用前景。
《孤束核对心脏痛觉信息传入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结题报告.摘 要.该项目研究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或心包内注射致痛剂,均能成功制备心绞痛动物模型。心脏的伤害感受性信息沿躯体神经及内脏神经(主要是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传入中枢,经脊髓传入通路、孤束核、丘脑外侧核等中继,上传至大脑皮质。延髓头端腹内侧区、延髓外侧网状核、蓝斑(LC)/蓝斑下核、孤束核、中央杏仁核、前额叶皮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中缝大核等核团的下行调控经脊髓双侧DLF或VLF下行至脊髓;在这些脑核团中的mGluRs、NMDA、AMPA、GABA、5-HT等受体及其亚型均对心脏伤害感受性信息传入有抑制性调控作用,少部分有易化介导作用;并有多个相关的信号分子如c-fos、pCREB等参与介导下行抑制性作用。相关受体的拮抗剂、核团及脊髓鞘内电刺激的运用结果,为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该项目已发表研究论文1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篇,Medline收录1篇,其余为核心期刊。还有数篇论文有待发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环境信息披露会影响分析师盈余预测吗?
国际比较视野下我国开放政府数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水文水力学模型及其在洪水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体素化图卷积网络的三维点云目标检测方法
Mills综合征二例
痛觉经验对中枢痛觉信息编码的调节
慢性痛状态下前额叶皮层及其相关环路对痛觉信息编码的调控机制
PAG和RVM在脊髓水平对心绞痛伤害性信息传入的调控机制
内脏、三叉神经传入在孤束核和间质核内汇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