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量超负荷(VO)致左心室(LV)离心性重构,其特征是室壁的细胞外基质降解和LV进行性扩张,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目前VO致LV重构机制不清,亦无有效防治药物。利用大鼠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瘘(ACF)模型,我们发现VO急性期LV心肌细胞外分泌性TNF-α介导与LV室壁细胞外基质降解和LV重构启动相关的重要细胞分子事件,同时伴大量TNF-α在LV心肌细胞内激活;VO慢性期LV基因表达谱亦与TNF-α密切相关。为验证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的"TNF-α介导VO所致LV离心性重构"假说,并探讨不同分布位置TNF-α作用的异同和相关机制,本项目将在急慢性ACF大鼠中,利用中和抗体和基因沉默的方法,系统揭示心肌细胞外、膜结合和细胞内TNF-α对VO所致LV离心性重构的影响,并明确不同位置TNF-α独特作用的相互联系和重要机制,从而指导防治药物的开发和选择,延长患者心功能代偿时间,减少手术机会和改善术后心功能。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瘘(ACF)引起左心室(Left ventricle, LV)容量超负荷(VO),LV壁急性机械牵张应激,肥大细胞浸润、基质金属蛋白酶激活和胶原降解。这些早期反应一直被认为对慢性VO状态下LV重构至关重要。然而,这些早期反应可能仅是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急性炎症反应,因为TNF-α已被证实在急性VO时升高。目前对于TNF-α在急慢性VO心室重构中作用未明,而且LV慢性VO引起心室离心性重构,也伴随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外基因降解,这种反应与急性VO的联系、差别和关键调控因素目前未知。本研究发现,在24h ACF大鼠中,基因表达谱分析和Ingenuity Pathway Analysis分析发现以炎症为主基因表达和一个TNF-α密切相关基因网络。免疫印迹证实LV和心肌细胞中TNF-α表达升高。以英夫利昔(5.5 mg/kg)中和TNF-α,炎症基因表达和炎症细胞(CD45+细胞、肥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MMP-2激活、胶原降解和细胞凋亡均被抑制,但对左室功能和重构无影响。而2周和4周慢性VO时TNF-α中和抗体干预无心功能或重构保护作用。在慢性VO时,亚急性(2周)和失代偿期(15周)显著上调的基因功能与炎症、细胞外基质转换、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相关。这些变化伴随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非心肌细胞凋亡和组织间胶原降解。15周时,细胞基质蛋白Periostin mRNA升高近40倍。它能抑制细胞与细胞外胶原间联接,可能介导心肌细胞间失联接和LV扩张。15周时,下调基因主要是线粒体酶,这些酶抑制从5周到15周逐渐增加,伴随LV扩张和收缩功能衰竭。显著下调基因与脂肪酸、氨基酸和糖代谢相关,均受过氧化特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调控。早期炎症在5周缓解但15周达另一个高峰,伴随Periostin大量表达和PPARα及能量代谢抑制。本项目结果显示心肌细胞来源TNF-α介导LV急性VO时机械牵张应力后急性炎症,并导致细胞外基质降解。与此不同,慢性期Periostin和PPARα更为关键,二者与慢性VO细胞外基质自稳定失常、炎症和能量代谢异常联系紧密。因此,TNF-α在介导心室急性VO病理生理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但Periostin和PPARα在慢性期更为关键。这项研究明确了急慢性VO状态下LV离心性重构机制重要差别,为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Loss of a Centrosomal Protein,Centlein, Promotes Cell Cycle Progression
Complete loss of RNA editing from the plastid genome and most highly expressed mitochondrial genes of Welwitschia mirabilis
精子相关抗原 6 基因以非 P53 依赖方式促进 TRAIL 诱导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凋亡
下调SNHG16对胃癌细胞HGC-27细胞周期的影响
Carabin介导的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在压力超负荷和容量超负荷导致的不同心肌重构中的作用和机制
MicroRNA-133在丹参酮Ⅱ-A改善左心室重构/心力衰竭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姜黄素防治左心室胶原网络重构的分子机制
压力超负荷和容量超负荷所致心脏肥大中β-arrestin-2的作用差异及其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