氰酸酯(CE)树脂被公认为是"二十一世纪制备结构/功能材料最具竞争力的树脂品种",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尖端技术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其存在固化反应温度高、固化工艺不易控制、固化物韧性差等瓶颈问题,严重制约CE树脂的研究与应用。本项目首次提出利用微胶囊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的新思路。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新型微胶囊的设计与合成、CE树脂/微胶囊体系的制备、微胶囊缓释释放与树脂固化反应性关系的考察、微胶囊增韧CE树脂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等。通过本项目的研究,阐明微胶囊的结构与性能与囊芯催化剂的缓释释放及与CE固化行为的关系,探索CE树脂/微胶囊体系的结构与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实现CE树脂固化反应可控与增韧的双重目标,获得固化反应可控的高性能CE树脂体系,建立包括CE树脂在内的热固性树脂改性的新的理论框架和技术原型,并积极推动高性能热固性树脂及其相关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针对氰酸酯(CE)树脂固化反应温度高、固化工艺控制难及固化物韧性差等问题,项目利用微胶囊技术实现CE固化反应可控及增韧的双重目标。. 首先,以CE和环氧树脂(EP)为原料,咪唑为催化剂,合成CE/EP聚合物微球(MS),然后以尿素、甲醛为壁材原料,以MS为囊芯,合成聚脲甲醛(PUF)包覆MS微胶囊(PUF-MS);其次,以二月桂酸二丁基锡 (DBTDL)及DBTDL-CE化合物为囊芯,以尿素和甲醛为壁材原料,合成PUF包覆PUF-DBTDL及DBTDL-CE微胶囊。再则,以EP为囊芯,以2,6-二甲基苯酚为壁材原料,在水介质中合成聚苯醚(PPO)包覆EP微胶囊(PPOMCs)(或PPO-EP微球(PPOMS))。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拉曼(Raman)光谱、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及热失重分析法(TGA)等分研究了微胶囊(或微球)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通过调节不同工艺参数可控制微胶囊(或微球)的尺寸与表面形貌。优化工艺可成功合成具有良好耐热性能的、具有一定的耐溶剂性及力学性能的微胶囊(或微球)。. 将微胶囊(或微球)加入到CE树脂中,利用FTIR、DSC研究微胶囊(或微球)对树脂的反应性影响及其相互作用行为,利用 TGA、动态力学分析仪(DMA)分析微胶囊(或微球)对树脂热性能影响,探讨了微胶囊(或微球)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SEM技术观察了材料的断面形貌,分析了微胶囊(或微球)对材料的增韧机理。结果表明,微胶囊(或微球)可以催化CE树脂反应,明显降低其固化反应温度,通过添加不同含量的微胶囊(或微球),利用微胶囊对囊芯的缓释作用及囊壁表面的催化活性基团,在热条件下可控制CE的反应速率。与高温制备的纯CE相比,低温制备的含适量微胶囊(或微球)的CE体系可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且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及低的介电性能。. 微胶囊(或微球)对CE主要增韧机理包括:(1)微胶囊(或微球)可抑制或钝化裂纹进一步扩展;(2)在三轴应力的作用下,微胶囊(或微球)可引发微裂纹和剪切带,吸收能量;(3)微胶囊(或微球)脱离树脂基体可吸收能量,提高材料韧性;(4)微胶囊(或微球)与树脂基体界面处形成柔性过渡性可提高材料韧性。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肋-面板疲劳开裂的CFRP加固研究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无卤无磷新型自阻燃氰酸酯树脂的设计、制备与性能研究
新型、高性能树脂/石墨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孔径可调的微孔/介孔氰酸酯树脂合成与储氢性能研究
通过多聚甲醛的原位解聚制备生物基环氧树脂固化剂的反应机理及固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