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功能性状不仅是对环境适应的表现,同时还反映甚至影响植物群落或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成为近年来植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项目拟选择黄河三角洲作为研究区域,利用生态调查、控制实验、数据挖掘和模型模拟手段,选取黄河三角洲典型人为扰动因子(快速生态调水、撂荒、石油污染等),借助已有人为扰动下的野外样地进行固定样地调查,并设置人工控制的扰动实验,进行植物功能性状、群落动态格局及环境因子的调查与测量。用小尺度易测性状(植物功能性状)来反演大尺度(群落和系统)的性质及其对人为扰动的功能响应,筛选能够响应人为扰动的主导植物功能性状或性状组合,以植物功能性状量化生态位和中性作用在群落动态格局中的相对贡献,揭示群落动态格局对人为扰动的快速响应机制,为人为扰动下植被的可能响应及适应的预测提供依据,为群落构建的生态位理论及中性理论提供实验支持,并在此基础上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植物功能性状不仅是对环境适应的表现,同时还反映甚至影响植物群落或生态系统的格局和过程,成为近年来植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项目选择黄河三角洲作为研究区域,选取黄河三角洲典型人为扰动因子(堤坝建设和生态调水),利用生态调查、数据挖掘和模型模拟手段,以空间代替时间,对人为扰动前后的植物群落特征、植物功能性状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测量与分析。结果表明得出土壤水分和盐分是影响黄河三角洲群落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堤坝建设和生态调水对芦苇群落的水分、盐分、群落盖度、重要值、植株高度、比叶面积、叶片厚度等参数产生了显著影响,初步筛选出了能快速响应人为扰动的主导植物功能性状(如比叶面积、叶片厚度、C、N、P含量等),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位在群落动态格局中的贡献。本项目在群落水平上的植物功能性状特征及其人为扰动下的变化规律研究,对认识植物群落的构建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并可在此基础上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项目研究期为一年,项目资助发表论文3篇,其中SCI论文2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水分生境多变条件下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植物功能性状的响应与群落构建机理
基于植物功能群的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
草原群落斑块动态对资源格局的响应机制
沉水植物功能性状与群落构建对环境梯度的响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