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以地理分布广,生态幅宽,种的分类地位有争议,亚种分化多的灰眉岩鹀为研究对象。项目提出了4项预测。以形态、遗传和地理学综合分类特征研究其种的分类地位和亚种分化;结合第三纪晚期以来环境演变,利用分子生物学、统计遗传学等学科方法和手段研究灰眉岩鹀种、亚种和地理种群的系统地理结构;研究其种群遗传分化, 基因流,种群扩张和冰期避难地种群的遗传特征;研究其南部和北部种群分子进化速率差异及机制。以上述研究结果验证提出的预测。理论上阐明灰眉岩鹀种的分类地位、亚种分化原理;阐明横断山区种群较北方温带种群有更长的隔离进化时间,具有更深的遗传谱系,种群间基因流受限;阐明灰眉岩鹀种群系统地理结构形成的机制。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在进化生物学、生物地理学、种群遗传学以及地学等领域都具有科学意义。
本项目已完成了计划取样的全部任务,37个样点16个地理种群共采样本264个,建立了灰眉岩鹀样本库。收集中科院标本馆、昆明动物所、西北高原生物所标本室的灰眉岩鹀标本的形态学数据(8个亚种共568个标本),还有146个采集样本的测量数据。实验室完成所有样本的测序工作,共5个分子标记:线粒体控制区CR、Cytb、CO1以及核基因内含子FIB和MUSK。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北疆亚种E. c. par、阿里亚种E. c. par应划分为另外一种,即灰眉岩鹀(Emberiza cia),其它6个亚种即戈氏岩鹀(E. godlewskii)分为南、北两个明显的支系群,两个支系内部无系统地理结构。初步分析结果认为戈氏岩鹀北部支系的扩散中心应该在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南部的扩散中心应该在横断山。两大支系遗传分化达到种的水平,应确立为隐种(cryptic species)。项目出版《青藏高原鸟类分类与分布》一书。由于采样工作难度大、耗时长,原计划的分子标记初步分析后有重大发现,为了更稳妥起见,我们随后又增加了其它线粒体及核序列片段的测序工作,致使文章发表整体推迟滞后。结果正在分析整理中,预期1-2年内可以将研究成果以文章形式全部发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近水平层状坝基岩体渗透结构及其工程意义
涡轮叶片厚壁带肋通道流动与传热性能的预测和优化
灰眉岩鹀MHC-II类基因在血液寄生虫选择压力下的适应性进化研究
栗斑腹鹀和三道眉草鹀的物种形成与杂交渐渗
血雉的亚种分化与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
我国细鳞鲑的亚种分化与遗传多样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