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自然灾害频发、灾情严重的地区。2008年南方冰冻雨雪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等,造成巨大的人员、经济财产损失,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以及社会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在应对自然灾害中科学高效地作出应急决策成为严峻课题。本项目针对自然灾害应急决策中决策约束条件多、决策过程复杂、决策效果不确定等特点,拟对自然灾害应急协同决策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①运用信息熵对应急协同决策者参与度进行评价,引入权变理论对应急协同决策主体选择与调整;②应用可拓学理论分析自然灾害应急中各种矛盾的本质,进行应急协同决策可拓策略构建与寻优;③对应急协同决策结果进行一致性与极化现象评价,阐明一致化促进机制和极化现象消除机制;④明晰阶段性应急协同决策间关联关系与传导机制,并进行可靠性仿真分析其失效偏差。上述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应急协同决策的理论方法,达到提升我国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高自然灾害应急决策科学性的目。
本项目立足现阶段我国地震灾害和核电事故应急的实际,以事故灾害应急为研究对象,针对事故灾害应急决策中决策约束条件多、决策过程复杂、决策效果不确定等特点,开展了以下研究:(1)通过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对事故灾害应急协同决策、应急协同决策主体、决策主体、参与度、协同度、应急协同决策中的一致性和极化现象、应急协同决策系统可靠性等关键名词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其内涵和特征;(2)采用信息熵方法和权变理论,构建了决策主体评价和选择体系;(3)采用协同决策理论和多主体复杂系统建模方法,研究了一致性和极化现象的演化规律;(4)通过主体间关联关系分析和协同矩阵构建,采用多主体仿真技术,对应急协同决策系统可靠性进行了仿真研究。从而构建了应急协同决策基础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应急协同决策的理论方法,达到了提升我国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高自然灾害应急决策科学性的目的。. 同时,对可拓学理论分析做了必要调整,采用信息熵方法进行了应急协同决策的协同度和可靠性的测度;研究对象在以地震为主的自然灾害基础上,增加了以核电站事故为主的安全事故。. 依托本项目,通过研究发表成果论文15篇;著作1部;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尚未完成毕业论文;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已有5名毕业;在北京成功召开ISCRAM(Information Systems for Crisis Response And Management)ASIA 2012 国际会议;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举行两次“应急协同决策”主题交流会;两次邀请ISCRAM Community主席Dr. Bartel Van De Walle、ISCRAM Community的主要成员Prof. Murry Turrof来华合作研究、交流1个月;选派2名博士生分别参加ISCRAM Community在荷兰Tilburg University举办的2012、2013年度 Summer School。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协同表示的图嵌入鉴别分析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
多空间交互协同过滤推荐
不确定失效阈值影响下考虑设备剩余寿命预测信息的最优替换策略
基于概率-区间混合模型的汽车乘员约束系统可靠性优化设计
特斯拉涡轮结构参数影响分析及应用前景
突发事件应急仿真决策理论及应用研究
基于决策理论规划的应急决策研究
基于应急预案管理的应急决策动态优化与协同机制研究
基于情报视角的应急决策推演的智库协同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