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靶向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研究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开发新型生物肿瘤靶向纳米载体是当今抗肿瘤靶向纳米药物研究的当务之急。本研究拟采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昆虫细胞内表达HCV core、短肽RGD(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不同组合的融合蛋白形成纳米颗粒(类病毒颗粒,VLPs),通过观察类病毒颗粒(VLPs)的结构、包装过程及在细胞中的定位,分析外源蛋白的大小、融合位点对类病毒颗粒形成的影响,探讨生物纳米颗粒形成的分子机理。同时,通过纯化的类病毒颗粒对lewis肺癌细胞和荷瘤小鼠进行体外与体内的研究,确定类病毒颗粒与肿瘤细胞靶向性结合。研究将确定生物纳米颗粒的肿瘤靶向性,探讨生物纳米颗粒形成的分子机理,阐明生物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作用机制,为建立安全、有效的肿瘤靶向给药系统及生物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
抗肿瘤靶向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研究中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开发新型生物肿瘤靶向纳米载体是当今抗肿瘤靶向纳米药物研究的当务之急。该研究通过原核表达、纯化HCV core、短肽RGD(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和IFN-α2a不同片段的融合蛋白,并与乳腺癌细胞MDA-MB231进行特异性结合试验;同时采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在昆虫细胞内表达HCV core、短肽RGD和IFN-α2a不同片段形成纳米颗粒(类病毒颗粒,VLPs);同时对类病毒颗粒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的鉴定。结合试验表明HCV core、短肽RGD和IFN-α2a不同片段的融合蛋白能特异与乳腺癌细胞MDA-MB231特异结合,而IFN-α2a片段的长度影响结合的特异性。Western blotting结果及电镜观察结果表明HCV core、短肽RGD和IFN-α2a不同片段能形成30-40nm的类病毒颗粒。小鼠肿瘤抑制试验表明HCV core、短肽RGD和IFN-α2a不同片段能形成的类病毒颗粒能抑制肿瘤的生长。Migration和invasion结果证明HCV core、短肽RGD和IFN-α2a不同片段能形成的类病毒颗粒能抑制肿瘤细胞MDA-MB231的migration和invasion。本研究为建立安全、有效的肿瘤靶向给药系统及生物靶向抗肿瘤纳米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共培养3名硕士研究生,一名已毕业,另两名正在培养。发表国内一级期刊文章2篇,还有一篇SCI文章正在投递过程中。.基本按原计划完成。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Effects of alloying elements on the formation of core-shell-structured reinforcing particles during heating of Al-Ti powder compacts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新型抗肿瘤及示踪多功能纳米颗粒的构建和功能研究
环糊精功能化无机纳米材料的构建及其介导的肿瘤多靶点治疗研究
调控巨噬细胞功能提高纳米粒子肿瘤靶向性
多功能磁性氧化铁/金核壳纳米颗粒的构建及其CT/MRI双重模式肿瘤成像诊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