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复混凝土可以解决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和不能解决的技术关键,在重大土木基础设施的及时修复以及减轻台风、地震的冲击等诸多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对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和耐久性都极具重要性,也对传统的建筑材料研究、制造、缺陷预防和修复等都提出了强烈的挑战。研发具有自修复能力的混凝土结构,可以主动、自动地对混凝土结构中损伤部位进行修复,从而提高混凝土结构性能,已经成为结构/智能一体化混凝土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本课题以混凝土结构的工程应用为目标,着重于水泥基有机微胶囊自修复材料体系的设计和开发,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试验和分析,这对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延长其使用寿命非常重要。系统深入研究混凝土的裂缝自修复原理和工艺技术,对实现以较低成本获得自修复材料体系的应用潜力,同时对进一步开发结构/智能一体化的混凝土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混凝土材料的修复形式主要是定期维护与事后维修,这种消极的、被动的维修方式不仅费用庞大, 而且效果不佳, 更无法满足现代多功能和智能建筑对混凝土材料提出的要求研究。开发仿生自修复混凝土, 使其能够自动地对损伤部位进行修复、恢复并提高混凝土材料的性能已成为混凝土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项目利用新型的微胶囊材料,研发水泥基有机微胶囊仿生自修复材料,针对力学性能,耐久性等方面的要求,分析复合材料的工作机理,以应用于土木工程结构实践中。. 研究项目较好地完成预定目标,成功设计并制备出混凝土/微胶囊自修复系统;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微胶囊制备工艺、修复剂固化动力学特征、自修复系统物理和力学修复特性、修复效果表征及影响因素及微观机理分析等多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具有强度修复功能,修复前后试件的抗压强度与总孔隙率具有良好的定量关系。微胶囊的强度修复率影响因素的顺序为:微胶囊掺量>微胶囊粒径>预压力比例>修复龄期。强度修复率随着微胶囊掺量的增加而呈近似于线性增加,微胶囊掺量和粒径的增大使体系中修复剂含量增加,进而改善了自修复效果。. 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学术论文共 8篇,其中SCI收录 2篇,EI收录5篇,大会特邀报告论文 1篇;另有 1篇学术论文,已被Journal of Earthquake and Tsunami 接收;申请发明专利 6项(其中4项已进入实质性审查阶段),实用新型专利 1项(已授权);培养硕士研究生 3名(毕业 1名;在读 2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二维MXene材料———Ti_3C_2T_x在钠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内质网应激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有机微胶囊自修复混凝土材料性能研究
新型有机微胶囊混凝土自修复复合材料及自愈合机理
地下轨道交通循环荷载与水作用下微胶囊自修复水泥基材料的修复时效性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自修复体系中微胶囊破裂机理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