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消费与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使得能源需求成倍增长,加大了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生活用能模式的转化机制及其环境影响,理论和现实意义重大。本项目以西部城镇化过程为背景,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大中城市、小城镇和农村三种地域类型,通过问卷调查、定点观测、比较试验等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分析城镇化过程中用能模式的阶梯变化特征和规律,预测能源需求的变动趋向,阐释影响用户能源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用能模式转化的内在机制,评估其环境影响及时空差异。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开发能源-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模型,模拟燃料替代、用能技术改进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和节能减排效益,分析成本和效益变动的一半均衡条件。设计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城乡生活用能指标体系,构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源政策和环境管理体系,提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清洁用能模式和技术选择,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项研究以西部地区城镇化过程为背景,以城乡居民能源消费模式的变动为主线,通过入户调查、试验观测等手段获取第一手资料。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分析城乡居民生活用能模式的阶梯特征,探究用能模式的转变及其影响因素和环境效应。构建区域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综合评估模型,研究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1)西部地区城市居民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为主,农村居民则以化石能源和生物质能并重。城市居民能源消费属于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其能源消费品质和满足程度均高于处于生存型消费阶段的农村。有效用能从大、中城市、县城到农村依次下降,形成明显的阶梯特征。从家庭层面核算,农户用能产生的污染物排放显著地高于城镇家庭。从社会层面来核算,城乡居民家庭用能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差异不大。有效用能与人均收入、燃料的清洁性具有良好的交叉二次关系。.(2)目前,城乡居民用电力消费按其用途可以分为照明、炊事、学习娱乐、取暖制冷、清洁卫生和交通六种类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用电器具多样性、用电器具总成本逐步上升,家庭从电力消费中获得了多样的服务功能,满足了多方面的需求。在欠发达的中国西部地区增加电力消费能够改善居民家庭的生活状况。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50个国家电能消费与5个人文发展指标之间的变化特点及规律。结果表明电能消费与人文发展水平之间的关联密切。.(3)基于经济规模、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的时间序列数据,模拟分析中国能源环境经济系统变动的趋势。结果表明中国具有巨大的节能减排潜力,并能够在2030年左右达到温室气体的排放峰值,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承诺。其中,技术进步的减排效益大于能源结构清洁化的效益。.(4)炊事、取暖在西部地区城乡居民的主要用能中占有较大比重。节能吊炕的热效率在35%-36%之间,比传统炕高出一倍以上。在农村地区推广节能吊炕、附加阳光间等用能技术,可有效改善农村地区室内的热舒适性。.(5)城镇化过程改变了生活用能的结构和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经济影响。我们建议要增加投资和政策支持,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完善能源公共服务设施,促进技术 创新,提高用能效率,探索可持续、低碳的发展路径。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基于习惯形成视角的农户生活用能行为变动机制及环境效应研究
贵州喀斯特地区农村城镇化过程、模式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城镇化影响下人畜共用药环境残留的流域生态过程及机制研究
城镇化过程中的乡村景观保护机制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