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输液性静脉炎是临床危害较大的药源性疾病之一,因发病机制尚未阐明,长期缺乏有效特异的防治措施。以长春瑞滨等为代表的抗肿瘤化疗药物是其典型诱发药物,国外报道经典H2-R拮抗剂西咪替丁具有防治良效,本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该作用可能主要通过调控E-selectin而非通过其经典的H2-R途径起效,但其具体作用靶位和机制不确切。本项目拟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ELISA及real-time PCR等方法,应用自建的化疗性静脉炎动物体内模型和体外细胞生物学技术,并利用E-selectin基因敲除动物和各类特异性抑制剂,分别考察西咪替丁调控E-selectin表达而预防化疗性静脉炎过程对TNF-α、IL-1β、H2-R等靶点的依赖性及上下游关系,进一步明确其发挥作用的靶位和机制,进而阐释化疗药物诱导输液性静脉炎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规律,寻找特异性防治药源性静脉炎的干预靶点和有效手段,提高临床用药安全。
药物输液性静脉炎(infusion phlebitis)是临床常见的药源性疾病之一。由于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临床上长期缺乏特异有效的防治措施,严重限制着某些特效药物的应用。尽快研究CIP发病机制,并针对性地筛选特异性干预药物,是提高用药安全性的重要课题。. 本项目利用动物模型、细胞模型及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国外曾有少量临床报道的西咪替丁(cimetidine,Cim)预防长春瑞滨(vinorelbine,Vin)致CIP的作用效果和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1)使用3种经典的H2受体拮抗剂Cim、Ran(雷尼替丁)和Fam(法莫替丁)分别干预Vin诱导的CIP时,仅Cim显示出明显的预防作用,提示Cim发挥上述作用可能并不依赖H2途径;(2)证实Vin刺激动物诱导CIP发生及Cim干预后减轻CIP确实与调控E-selectin表达相关。(3)为进一步考证E-selectin在CIP发病及干预中的重要性,课题组自美国引进E-selectin基因敲除小鼠进行研究,发现敲除E-selectin表达时,Vin诱发CIP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显著下降;且Cim对CIP的干预作用明显下降,提示E-selectin是Cim干预CIP作用机制的关键因素。(4)本研究表明,CIM下调E-selectin后,可以明显抑制内皮细胞与炎性细胞的粘附作用,继而抑制了血栓性静脉炎的后续级联反应,从而缓解了CIP的各种典型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5)CIM下调E-selectin防治CIP时对常见的E-selectin上调因子TNF-α、IL-1β不存在明显的依赖性,因此,其机制可能位于两者的上游。. 本研究结果证明,可以利用西咪替丁作为临床CIP的有效和安全的干预药物,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独特机制,以便研发更多类似作用机制的有效药物和干预措施。. 本项目按时完成了原定计划的主要内容,基本回答了项目研究前提出的几个问题。截止目前,项目完成并向国内外期刊投稿相关论文7篇,其中国内核心期刊6篇,SCI期刊1篇;此外,尚有2篇拟投稿SCI期刊的文章正在整理中;此外,项目尚有7篇次论文参加全国、全军或上海市学术会议交流,部分获评优秀论文;目前已申请相关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已授权),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1名已毕业)。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西咪替丁对体外恶性疟原虫及鼠疟的影响研究
西咪替丁促进STUB1依赖性的胃癌细胞内FOXP3蛋白泛素化降解的研究
重组人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预防化疗相关性腹泻的药理机制研究
NSAIDs肿瘤预防作用的非COX-2依赖性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