蕨类植物类种子性状产生及其演化的分子机制

基本信息
批准号:91231105
项目类别:重大研究计划
资助金额:100.00
负责人:饶广远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北京大学
批准年份:2012
结题年份:2015
起止时间:2013-01-01 - 2015-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罗静初,彭宜本,李霞,李霞,王曦,房昱晗,张建强,韩静丹,许一娜
关键词:
分子机制铁线蕨发育调控网络类种子性状种子性状基因
结项摘要

In biological evolution, innovative traits may not necessarily arise from new mutations or new genes, but in many cases, from slight changes of existing genes or modification of the developmental regulatory networks. During our studies on the gametophyte development of Adiantum capillus-veneris Linn., we found some seed-like traits, i.e., dessication and storage of nutrients, similar to those in seed plants. The emerge of such “new” traits may be a consequence of the gene regularory network which was assembled or modified via co-opting exiting genes with the changes of microenvironment. We, therefore, attampt to find out how the seed-like traits arise in A. capillus-veneris. With the induction system established in A. capillus-veneris, this project will focus on the the master genes and their regulatory network responsible for the seed-like traits. We will, first, detec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ed-like traits and th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the key genes in seed development. We will then, through the genome-wide survey and analysis, evaluate the roles of the key genes in their network and in induced seed-like traits. We aim to address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underlying seed-like traits in ferns. This will certainly lay a good base for further studying the causes and processes of the seed innovation in plant evolution.

在生物演化过程中,复杂新性状的产生并不源于很多新的突变或者新的基因,而是对已有基因或基因调控网络的微小改变和修饰。根据我们前期对铁线蕨配子体的诱导实验,发现在铁线蕨的幼胚发育过程中产生了“类种子性状”。因此,本项目拟借助已建立的铁线蕨实验体系,从“微进化”的角度探讨有关种子性状的产生及其演化机制,即探讨在微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一些业已存在但执行其它功能的基因如何形成全新的基因调控网络,导致新性状的产生。项目以类种子性状形成的主控基因及其调控网络为研究重点,利用不同微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类种子性状表型,通过全基因组水平的检测和分析,从关键基因表达的时空特点来了解它们在调控网络中的作用,以及该调控网络在类种子性状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阐明蕨类植物中类种子性状产生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阐释种子植物的起源及种子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摘要

蕨类植物是植物演化过程中适应陆地生态环境而最早形成维管组织的类群。这类植物承前启后,既是最进化的孢子植物(隐花植物),又是较原始的高等植物(有胚植物)。蕨类植物生活史中具有胚胎发育过程,但不同于种子植物的是,其胚胎发育从合子开始到新一代孢子体的形态建成是一个连续过程,在胚胎发育后期缺少储藏物质的积累、脱水和休眠的过程。与种子植物的种子发育过程相比较,我们将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蕨类植物胚胎发育后期其配子体或胚中出现的储藏物质积累、脱水和胚胎发育迟滞的现象称之为类种子性状。本课题利用铁线蕨培养体系,以可控实验条件下(不同浓度ABA、葡萄糖处理)铁线蕨原叶体及幼胚为实验材料,充分利用形态学、解剖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以及比较基因组学的理论和方法,针对非种子植物——蕨类植物中产生类种子性状,以该性状形成的主控基因及其调控网络为研究重点,利用不同微环境条件下产生的类种子性状表型,通过转录组水平的检测,分析关键基因表达的时空特点及它们在表达过程中的相互关联,以此了解这些基因在调控网络中的作用,以及发育调控网络在类种子性状形成中的作用,进而阐明蕨类植物中类种子性状产生的分子机制。通过三年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1)胚胎发生发育相关的基因起源较早、也相对保守,它们在种子植物和非种子植物之间变异不大;2)种子性状相关基因在大多数非种子植物(有些在苔藓植物不存在)中均已存在,但其表达式样不同;3)通过组化检测铁线蕨中诱导所得类种子组织,发现多糖、脂质和蛋白质有明显积累,同时检测到了AcLEC1及储藏类基因的表达上调;4)蕨类植物中类种子形状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种子性状相关基因的表达从孢子发生发育被招募至胚胎发生发育之后,包含与储藏物质的积累、耐干旱以及休眠相关的转录因子及其下游基因。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DOI:10.3969/j.issn.1673-1689.2021.10.004
发表时间:2021
2

跨社交网络用户对齐技术综述

跨社交网络用户对齐技术综述

DOI:10.12198/j.issn.1673 − 159X.3895
发表时间:2021
3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DOI:10.16517/j.cnki.cn12-1034/f.2015.03.030
发表时间:2015
4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DOI:
发表时间:2015
5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DOI:10.3969/j.issn.1003-0077.2018.11.009
发表时间:2018

饶广远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31670221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6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0670135
批准年份:2006
资助金额: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0070052
批准年份:2000
资助金额:1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1470313
批准年份:2014
资助金额:9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9500011
批准年份:1995
资助金额:8.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30370091
批准年份:2003
资助金额:19.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0770142
批准年份:2007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30970207
批准年份:2009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蕨类植物受精孔的发生、功能及其演化意义

批准号:30970267
批准年份:2009
负责人:曹建国
学科分类:C0207
资助金额:3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菊属及其近缘类群花序演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批准号:30970207
批准年份:2009
负责人:饶广远
学科分类:C0202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耳蕨、鳞毛蕨类植物的起源演化研究-形态、分子和化石数据的综合分析

批准号:40972001
批准年份:2009
负责人:李春香
学科分类:D0201
资助金额:5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西南喀斯特洞穴蕨类植物多样性与演化

批准号:31070187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何海
学科分类:C0201
资助金额:3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