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旨在将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成像技术和图形编码识别技术结合起来,探索一种新的高通量生物传感器的工作模式。首先,在金属氧化物模板的微孔中交替电沉积不同的金属,制备出编码的金属纳米线,并对它们通过化学法修饰上各种生物分子探针,随后将这些带有探针的纳米线随机分布在SPR金膜上,得到分子探针可图形识别的SPR芯片;然后,对SPR芯片进行SPR成像的研究,着重解决编码纳米线的边缘衍射效应对SPR成像影响的这一科学问题,认识纳米线的SPR成像规律,融合成像的新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获得高质量的SPR图像;最后,验证SPR成像系统在新工作模式下并行测量的可行性。本项目的完成将为快速、便捷、高通量的生物检测提供一种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表面等离激元共振(SPR)信号的质量是限制高通量SPR成像测量灵敏度的关键问题, 编码标识是高通量系统的关键技术。本项目对高通量的SPR谱仪中SPR信号的增强机制、探针的编码标识开展了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开发了四元差分SPR测量系统及相应的控制和数据处理软件,可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测量。通过电离辐射的剂量可以有效地控制生长用于形状、尺寸和取向编码的微纳米金片,提供一种新的编码子。对SPR信号进行了增强研究, 磁性纳米金材料、抗体等可以通过夹心相互作用增强SPR信号。提出SPR和单细胞凝胶电泳串级系统,实现SPR信号的可视化成像。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银纳米线上表面等离激元近场的超分辨成像
基于微纳光纤-微流控芯片的表面等离激元生物传感器研究
新型金属微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共振激发、传播及其物理效应
微纳结构表面等离激元的传输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