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单孢和常规病理组织方法首次从黄淮海产区分离出大豆种子紫斑病菌,筛选出九种适宜生长培养基,突破产孢难关。病菌在CA等5种培养基上产生典型的紫色素及尾孢素,在CLDA培养基产生黄色素,在GSPA等3种培养基产生黑色素。已建立接种方法和程序并鉴定了117份资源抗病性。其中对43份已重复鉴定3次,结果表明,在不同年份间,11份表现抗感病性一致,占48.4%,其它资源表现不一致占51.6%。用重复鉴定出的抗、感资源杂交,1999年对8个组合的F2分离群体在幼荚期人工接种3次,并用可移动塑料棚保湿,各群体抗性个体比例偏高,由于高感亲本未能正常显症,推测与高温干旱抑制病菌侵染有关。上述群体F3家系抗病鉴定和分子标记及定位研究工作还在继续。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天津市农民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连作马铃薯根系分泌物鉴定及其对尖孢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的作用
大豆对斜纹夜蛾抗性新基因的鉴定与功能标记开发
大豆对豆卷叶螟抗性的遗传和抗性基因的SRAP标记分析
郁金香碎色花瓣病抗性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家蚕对重大病毒病(BmNPV)抗性基因定位及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