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抗炎免疫药物的研究中,中药因其药效好、不良反应少及资源丰富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和开发新的具有抗炎免疫调节作用的天然药物已逐渐成为热点。.在本课题组已有化学成分和抗炎活性研究基础之上,以靶向活性筛选为指导,以寻找相同化合物类型为分离目标,采用多种色谱联用技术和波谱方法快速分离鉴定淫羊藿和七指蕨中结构新颖的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通过体外细胞因子试验测定其抗炎活性。同时对前期工作中发现的具有明显抗炎作用的化合物或其他高活性化合物通过对NF-κB和MAPK两条通路激活作用的影响,初步研究其抗炎作用的机理。此外,通过T淋巴细胞膜表面标志、DNA合成以及Thl/Th2主要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测定等,从分子水平初步测定其免疫调节作用,为发现靶点明确、高效低毒的抗炎免疫调节的活性先导化合物,为进一步开发新的治疗与免疫力低下相关的抗炎药物奠定基础。
对朝鲜淫羊藿(Epimedium koreanum)和七指蕨(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获得了具有结构多样性和新颖性的化合物,尤其是异戊烯基黄酮类成分,丰富了其化学成分的内容。从购自吉林省通化市的朝鲜淫羊藿叶中共分离鉴定了37个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包括9个新的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从采自吉林省临江市花山镇的朝鲜淫羊藿的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5个异戊烯基黄酮苷类化合物,其中1个为新化合物。从采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七指蕨全株中共分离鉴定了6个异戊烯基黄酮化合物,其中neougonin A为新化合物。朝鲜淫羊藿中异戊烯基黄酮苷类成分的异戊烯基通常结合在黄酮母核的8位上(偶与7位成氧环),糖则通常结合在黄酮母核的3位和(或)7位,并以葡萄糖、鼠李糖和木糖多见;而七指蕨中异戊烯基与黄酮的连接位置则更具多样性。. 对前期工作中发现的具有显著抗炎作用的化合物SY-1进行了抗炎作用机理研究。即在LPS 诱导的PAW264.7巨噬细胞中,研究了SY-1对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我们发现SY-1能够抑制RAW264.7巨噬细胞中NO和PGE2的合成,能够下调iNOS和COX-2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能够浓度依赖性地降低LPS诱导的IκBα磷酸化作用。此外,为了理解SY-1抑制LPS诱导的炎症细胞因子产生的机制,我们对黄酮水平的提高和MAPK途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LPS处理的实验组,ERK, JNK, 以及p38的磷酸化水平显著提高。与LPS对照组相比,SY-1明显地降低了ERK, JNK, 以及p38的磷酸化水平。以上实验结果说明SY-1是巨噬细胞中LPS诱导的NO和PGE2合成的有效抑制剂,有可能通过阻止NF-κB和MAPK激活来发挥抗炎作用。. 我们还研究了异戊烯基黄酮分子结构与抗骨质疏松作用的关系,发现淫羊藿乙酸乙酯相中的有效段位及两个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可显著提高细胞分泌的碱性磷酸酶水平,并促进具有成骨分化潜能的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矿化的形成,进而发挥其抗骨质疏松的作用。. 已发表标注基金资助的学术论文16篇,其中SCI收录11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5篇;已录用SCI收录论文3篇,已录用中文核心期刊1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参编专著1部。已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3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七羟基异黄酮通过 Id1 影响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新异戊烯基酚类化合物的发现与抗糖尿病功能研究
具有抗代谢性疾病活性的天然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结构改造及生物活性研究
补骨脂异戊烯基黄酮延缓内皮祖细胞衰老的表观遗传调控研究
DMATS家族酶催化黄酮定向异戊烯基化的方法研究及其合成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