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组分混合颗粒物的形成机制及其在吸湿过程中的复合效应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21107129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8.00
负责人:马庆鑫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批准年份:2011
结题年份:2014
起止时间:2012-01-01 - 2014-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马金珠,刘畅,韩冲,王亚飞
关键词:
混合状态复合效应吸湿性矿质气溶胶
结项摘要

气溶胶的吸湿性是影响其环境效应和气候效应的重要性质。目前,关于气溶胶中各种常见组分的吸湿性已有深入的认识,对于非均相反应产生的二元组分混合物的吸湿性也开展了较多研究。然而,真实颗粒物在大气中通过与其他颗粒物碰并,或者与多种共存污染气体发生反应,容易形成外混或内混的多组分共存体系。而现有研究对多组分混合颗粒的形成机制、吸湿性以及各组分在吸湿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还不清楚,导致气溶胶辐射效应的模式预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本项目以矿质颗粒物为主要对象,利用红外光谱、努森池质谱和理论计算等方法,研究其与NOx、SO2、VOCs等多种气体同时反应过程中的复合效应,考察共存气体对反应产物和动力学的影响;利用拉曼光谱和BET吸附仪研究外混和内混颗粒物的吸湿性,以及各组分在吸湿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揭示颗粒物的混合状态与吸湿性的相互关联;为气溶胶模式预测提供基础数据,并为认识灰霾成因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项目摘要

本课题基本按计划执行。共发表论文9篇,其中SCI收录8篇,中文综述1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人次,培养博士生1名。.本课题围绕多组分混合颗粒物形成机制的科学问题,从大气非均相反应和吸湿性两个方面开展多组分共存体系的复合效应研究。揭示了非均相反应对颗粒物二次组分形成、吸湿性变化的影响,发现了NO2和SO2在矿质颗粒物表面非均相反应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并在烟雾箱模拟和外场观测中得到验证;发现了多组分混合颗粒物吸湿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总结了弱酸置换强酸的反应机制和规律;研究了非均相反应对颗粒物吸湿性的改变作用及其影响因素。这些结果不仅对于认识大气颗粒物多组分体系的形成机理和理化特性具有科学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深入揭示我国灰霾成因,具有一定的环境意义和社会意义。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OI:10.7498/aps.67.20171903
发表时间:2018
2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22-0221
发表时间:2022
3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DOI:10.16507/j.issn.1006-6055.2021.09.006
发表时间:2021
4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DOI:10.16383/j.aas.2016.c150880
发表时间:2016
5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DOI:10.12062/cpre.20181019
发表时间:2019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基于多组分的颗粒物吸湿增长模型研究

批准号:41571347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陶金花
学科分类:D0113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纳米颗粒物吸湿性和化学组分特征研究

批准号:41805100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王志彬
学科分类:D0506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细颗粒物多组分混合暴露的联合毒性机制研究

批准号:91743107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周宏钰
学科分类:B0607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重大研究计划
4

基于激光自混合效应的空气颗粒物多物理参数测量方法研究

批准号:60908035
批准年份:2009
负责人:桂华侨
学科分类:F0510
资助金额:22.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