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少年群体为被试,对其进行心理测评和SCID诊断,调查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生率及相关影响因素;运fMRI、ERP、HRV对社交焦虑障碍者进行检测,研究社交焦虑障碍者的症状表现与个体的生理和神经机能之间可能存在的对应关系,分析社交焦虑障碍者的脑功能活动变化;综合心理测评、深度访谈和fMRI、ERP、HRV检测结果,探讨社会心理因素、脑功能活动变化、心率变异性等因素对社交焦虑障碍的作用及各因素间的交互效应,可获得社交焦虑障碍者在注意转移、情绪反应、认知调节等方面的特点,研究社交焦虑障碍者的认知神经机制,在此基础上,依据机制研究、严重程度及症状表现,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方法,包括认知重建、行为训练、社会支持与家庭治疗、药物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并评估其疗效,提炼整合有效性干预方法,建立干预模型,为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预防和有效干预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服务。
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跨越文化范围的疾病,并且从儿童发育期到青春期社交焦虑体验有显著增长的趋势,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如果得不到矫正或改善,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交焦虑障碍,并持续影响其个性发展、学业成就、身心健康等。据美国共患病调查发现,社交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13.3%,是美国继重性抑郁症(17.4%)和酒依赖(14.1%)之后的第三大心理障碍。本项目通过二阶段调查的方法,对大庆市6611名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评,抽取3702名学生进行社交焦虑障碍的诊断访谈,结果表明,初中生社交焦虑障碍的患病10.2%,高中生社交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11.63%,大学生社交焦虑障碍的患病率为10.2%,中职学生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生率为15.3%。中职学生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生率最高。人口学变量分析显示,母亲读书年限越低、非独生子女、父母关系不融洽、女、月生活费低、家庭住址为农村的个体,其社交焦虑水平越高。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生活事件、性别角色、母亲教养方式分别通过自我接纳和惧怕否定评价这两个中介变量作用于社交焦虑。ERP研究结果表明,社交焦虑障碍者面孔识别的N170波幅显著高健康组;对朝向、持续时间和形状的早期加工,社交焦虑障碍显著高于健康组;在面孔识别中,患者组对愉快的表情产生偏好,而健康组对悲伤的表情产生偏好;对面孔表情分类任务中,患者组较健康组呈现出更大的P3波形。通过认知行为干预效果的评估,结果显示,干预组在干预1个月后,交往焦虑得分开始下降,在干预后的第3、6、12个月,均有显著的降低,说明干预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有效。通过访谈发现,对性/性别角色存在认知偏差的个体,其更易感社交焦虑的情绪体验。通过以上研究结果的呈现,为青少年社交焦虑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跨社交网络用户对齐技术综述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社交焦虑障碍的多模态影像学研究
青少年社交焦虑的羞耻感模型与应用研究
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心理、神经机制与干预研究
害羞与社交焦虑障碍神经机制的差异——基于脑连接组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