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脉典型地区冰面高程及其变化的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0971048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45.00
负责人:叶庆华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批准年份:2009
结题年份:2012
起止时间:2010-01-01 - 2012-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魏秋方,仲振维,陈锋,崔静杨
关键词: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地区冰川变化冰面高程遥感监测方法
结项摘要

针对全球变化研究的迫切需要, 本项目充分利用多源数据,依托珠峰野外台站,研究喜马拉雅山脉典型地区冰面高程及其变化的遥感监测方法。采用光学立体像对方法生成多期DEM(如两期ALOS/PRISM,有利于剔除系统误差的影响),多方法提高DEM反演精度;基于野外观测数据,系统分析在非冰川区DEM误差及其空间特征与影响因素,分别建立误差拟合函数进行校正,以尽可能发挥遥感数据源精度、提高遥感应用的监测精度和服务质量。基于多期校正后的DEM,研究冰面高程变化的空间特征;综合多参数指标,探索表碛物覆盖下冰川末端的遥感识别方法。本项研究可为我国大范围进行冰储量变化的遥感监测提供方法支持, 为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水循环与水资源变化、冰雪灾害等方面的动态监测研究与预警服务。同时, 项目研究成果还可与尼泊尔、不丹等国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有关研究进行比较, 为人类全面认识喜马拉雅山脉冰川变化的气候响应特征提供数据支持。

项目摘要

本项目充分利用多源数据,依托珠峰野外台站,研究喜马拉雅山脉珠峰与纳木纳尼峰地区地区的冰面高程及其变化的遥感监测方法。具体完成的工作包括:(1) 在基于ALOS/PRISM与ASTER的光学立体像对数据、采用多种方案生成了多个DEM、多算法来提高DEM反演精度;(2)基于国家1:50 000 地形图及其DEM数据以及野外实测数据与随机观测点,在非冰川区,系统分析多源DEM数据(包括生成的DEM数据)与基准DEM、地形图之间存在误差的空间特征与地形因素(包括坡向、海拔高度、坡度等)的关系,分别建立了误差拟合函数进行校正,进行了各DEM数据的误差分析、评价、校正及准确性检验;(3) 采用海拔间隔每20m的方法,计算净冰川冰面高程、表碛物覆盖冰川末端以及每一条冰川的表面高程的变化及其空间特征;(4) 进一步拓展了冰川变化研究的水文学意义,计算了珠峰北坡地区绒布流域内冰川消融对绒布河径流的贡献比率在60%以上。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2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DOI:10.11834/jrs.20209060
发表时间:2020
3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栓接U肋钢箱梁考虑对接偏差的疲劳性能及改进方法研究

DOI:10.3969/j.issn.1002-0268.2020.03.007
发表时间:2020
4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DOI:10.3799/dqkx.2020.083
发表时间:2020
5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DOI:
发表时间:2020

叶庆华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喜马拉雅山脉典型地区冰川变化的遥感监测方法

批准号:40601056
批准年份:2006
负责人:叶庆华
学科分类:D0113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利用卫星测高和遥感技术定量监测南极冰盖冰面高程变化和冰流速

批准号:41076126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周春霞
学科分类:D0615
资助金额:4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淤泥质潮滩高程的遥感监测机理与方法研究

批准号:41401371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李欢
学科分类:D0113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典型粉砂淤泥质潮滩高程遥感反演方法研究——以江苏中部沿海为例

批准号:41171325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刘永学
学科分类:D0113
资助金额:59.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