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西北地区,自然环境脆弱、生态退化严重,生态退耕势在必行;而生态退耕势必造成区域土地类型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因此,从学术上开展生态退耕对土地类型结构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既是从理论上探明和协调生态脆弱区人地关系的需要,更是当地人民生存和生活的需要。本研究拟于西北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选择案例区,借助GIS技术,利用景观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和能值分析等方法,定量分析生态退耕对区域土地类型结构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在学术上,主要是将传统的土地类型结构变化研究与方兴未艾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模型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土地系统变化研究的定量化水平和科学性;在实际应用上,可以定量说明人文因素的对区域土地类型结构的影响以及如何兼顾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本研究可以为区域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脆弱、生态退化严重,生态退耕势在必行;而生态退耕势必造成区域土地类型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因此,从学术上开展生态退耕对土地类型结构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的研究,既是从理论上探明和协调生态脆弱区人地关系的需要,更是当地人民生存和生活的需求。本研究选择位处于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的宁夏盐池县,以及位于西北黄土沟壑区的甘肃省正宁县为案例区,借助GIS技术,利用景观指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和能值分析等计量方法,定量分析生态退耕对区域土地类型结构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 盐池县土地类型变化,以杂类草平地的减少,旱耕灰钙土平地、风沙土流动沙丘及灰钙土流动沙丘增加最为显著。全县土地生态服务价值从1990到2005年呈增长趋势。生态退耕政策实施后,未利用地转变为草地、耕地、林地,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正宁县土地类型变化表现为:部分半旱生灌丛间旱作黄锦土汮谷地,转化为人工林沟谷地;部分温性灌丛间旱作黄绵土陡坡地,转化为人工林陡坡地;部分耕种灰褐土低山地,转化为人工林低山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前后(1995-2000-2010),总生态服务价值先减少后增加,有林地生态服务价值在退耕后的大幅度增加是退耕还林的明显效果。. 生态退耕区土地集约利用变化所诱发的潜在面源污染风险问题是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环境效应研究的重要方面。以不断增加农资投入的方式提高耕地单产,是西部生态退耕区为缓解因耕地数量减少所导致的农作物总产量下降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但种植业面源污染潜在风险随之加重。如果不重视这种风险,生态退耕的作用将会被环境污染所抵消,使生态退耕区面临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石羊河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定量评估及空间差异
西北旱区灌区节水改造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黄土丘陵小流域生态退耕的时空格局及生态效应
节水改造对大型干旱灌区水盐运移过程的影响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
西部生态退耕效益评价与补偿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