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貌演化是当前青藏高原演化模式研究的前沿。强震的发生有能力短期或永久性的生成、改造地表地貌;往往会对沿断裂带的地貌造成巨大影响。该类型地震在地貌隆升中所起作用一般可以分为两种:造山作用(正面)和剥蚀作用(负面),而这两者的具体量化信息,尚属未知。.本研究拟利用龙门山地区震前与震后卫星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对比,量化研究强震在青藏高原东缘地貌改造中的作用。利用野外高精度差分GPS测量跨断裂带地形剖面及阶地采样测年等手段,获得古强震地貌及年代信息;通过利用高精度卫星遥感影像立体像对提取DEM,研究震前震后特定流域范围内汶川地震造成的滑坡量信息,建立强震作用下侵蚀速率变化的量化模型。探讨强震在青藏高原地貌改造中的作用,从而认识强震是如何与侵蚀,剥蚀和气候作用共同形成、改造地貌的。
活动造山带地形演化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活动断裂所触发的强震所影响。但是由于缺乏对造山过程监测的足够手段,造成了长期以来缺乏对造山与侵蚀量的量化研究。强震及其引发的同震滑坡是构造活动地区地貌演化的一种脉冲式信号。2008年汶川地震极大改变了龙门山地区的地貌。基于震前地形数据及震后遥感影像立体像对,我们分别提取了龙门山地区三个特点区域内的震前与震后的数值高程数据。通过对比震前与震后的地貌特征我们发现汶川地震对龙门山地区陡峭地貌有一定的平滑作用,并且造成了龙门山地区的同震隆升。中等起伏度的区域面积增加,而极陡峭区域面积减少说明区域起伏度演化受控 于重复发生的强震事件。坡向的变化表明东西向坡向的形成与演化受类似构造事件的影响,可能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改变相关。未改变的坡向表明其受长期侵蚀的影响而非受构造事件的影响,地貌变化、滑坡量、及同震抬升均表明汶川地震引起的最大剥蚀量与断裂逆冲机制与低角度断裂几何形态相关。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高原边界带内的地貌起伏受控于强震引起的集中分布的高剥蚀速率,尤其是发生在低角度逆冲断裂上的强震。该研究也表明利用多时相的数值高程数据相减的方法是研究强震引起的地貌变化的重要手段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氯盐环境下钢筋混凝土梁的黏结试验研究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汶川地震破裂的地貌响应
地震经验与社会响应能力变化:从汶川地震到芦山地震的实证研究
汶川地震驱动的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河流响应过程研究
汶川大地震渭河盆地地震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