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轻、中、重三种粒重及低、中、高三种子粒含油率的微胚乳玉米自交系,组配P1、P2、F1、F2、B1、B2六个群体,研究微胚乳玉米粒重与子粒含油率的遗传变异规律;将同一组材料,在广西、吉林、山西三地两年种植,分析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用高、低含油率2种类型微胚乳玉米材料,以普通高油玉米为对照,自授粉后7天起,每隔7天取样一次至收获,测定子粒可溶性糖、淀粉、含油率及ADPG焦磷酸化酶、淀粉酶、淀粉磷酸化酶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的活性,研究微胚乳玉米胚乳消减的生化机理;同时,对普通高油玉米、重粒型以及高含油率型微胚乳玉米,进行种子发育的显微形态观察。通过了解微胚乳超高油玉米胚乳消减的生化机理,为研究如何把本应生成胚乳的源,转化为形成胚之库,探索形成大胚且含油率也大幅提高的可能途径奠定基础。对微胚乳超高油玉米粒重、胚重比与子粒含油率的遗传规律研究,为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培育专用型油用玉米提供参考。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玉米胚乳蛋白质组平衡和优质蛋白玉米胚乳修饰机理研究
甘薯胚乳培养创造新种质的研究
水稻胚乳细胞增殖动态及其与粒重形成的关系
高油玉米种质资源创造及遗传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