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安全范围窄,因其毒副作用而临床应用受限。本课题在传统"相畏相杀"理论基础上,提出中药复方配伍"异类相制"减毒的新假说。以临床应用安全有效的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经验方-清络通痹方(雷公藤复方)为载体,选择临床最为突出的生殖、肝脏毒性为观察内容,开展单方雷公藤与复方雷公藤不同剂量、不同配伍间的比较研究。采用LC/MS等检测手段,从化学角度研究雷公藤与不同功效中药及复方配伍前后毒性组分/成分的变化;采用Caco-2细胞、肝微粒体等体内外模型,从生物药剂学角度研究雷公藤配伍前后毒性组分/成分体内过程的变化;采用大鼠胶原关节炎模型、肝细胞三维立体培养体系、生精细胞共培养体系和卵母细胞培养体系,从药理毒理学角度研究雷公藤配伍前后药效和毒性的变化。解析剂量-毒效-物质间的关系,阐明雷公藤复方配伍减毒的机制,揭示"异类相制"复方配伍减毒的科学内涵,为有毒中药的临床应用和新药研发提供依据。
雷公藤是治疗风湿顽痹之要药,但因其有大毒,限制了临床应用。本项目根据临床遣药组方实际,提出“异类相制”的概念,认为雷公藤通过与不同功效的药物配伍,可制约其毒烈偏颇之性,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项目融合多学科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初步阐明雷公藤复方――清络通痹方配伍减毒的化学物质基础及其减毒效应机制。. 研究结果显示:复方配伍后雷公藤甲素的体外溶出明显降低,最大血药浓度(Cmax)下降、半衰期(T1/2)延长,在肝脏、肾脏中的分布呈下降趋势,代谢时间延长,在体肠吸收实验呈现吸收时间延长,说明复方配伍使雷公藤药效温和,毒性下降。减毒效应的物质基础可能是雷公藤甲素等指标性成分在治疗域内吸收强度减弱、作用时间相对延长,起到了控释和缓释的调节作用。. 减毒作用实验结果显示:雷公藤长期给药可以造成明显的肝毒性和生殖毒性,而不同剂量的雷公藤与清络通痹方中药物配伍后,肝脏和生殖系统损伤程度明显减轻,提示该复方配伍对雷公藤肝毒性和生殖毒性具有减毒的作用。雷公藤的毒性呈剂量依赖性,临床安全有效应用的参考剂量以不超过30g为宜。. 减毒机制的实验结果显示:雷公藤通过与不同功效药物(生地、三七、僵蚕、青风藤)配伍,可明显改善脂质过氧化损伤、线粒体损伤和肝细胞过度凋亡,调节肝组织匀浆中Cyt P450酶含量,影响雷公藤的体内代谢过程,调控Nrf1-线粒体途径、Nrf2-抗氧化途径;也可明显改善雷公藤引起的性器官损伤、性激素分泌紊乱和生殖细胞过度凋亡。配伍减毒效应以全方组作用明显,生地组、三七组次之。其机制与调节Cyt P450体系紊乱,调控线粒体-凋亡途径,抑制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并可能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内分泌激素,调控相关信号通路和基因的表达,从而起到保护肝脏、改善生殖系统功能的作用。. 清络通痹方中生地、三七功偏补肾养血,通过扶正固本以制雷公藤之毒(肝毒性、生殖毒性);青风藤、僵蚕则重在增强雷公藤散邪之力(增强药效);诸药配伍具有协同、互补的综合效应。项目研究为清络通痹方临床的安全有效应用提供了药学、毒理学、药效学依据,初步阐明中药复方配伍减轻雷公藤毒性的机制,诠释“异类相制”的科学内涵,深化、丰富了方药配伍理论,对雷公藤的临床应用具有指导作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家畜圈舍粪尿表层酸化对氨气排放的影响
粉末冶金铝合金烧结致密化过程
基于数据挖掘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用药规律探讨
从核受体—代谢调控网络新视角探索雷公藤复方配伍“异类相制”减毒的分子机制
基于Nrf2/ARE信号通路探讨甘草抵御雷公藤肝毒性的“异类相制”减毒机制研究
甘草诱导Nrf2调控肝脏Ⅱ相代谢酶、Ⅲ相转运体抵御雷公藤化学应激的“配伍减毒”机制
雷公藤配伍减毒物质基础及毒- - 效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