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交错带植被重建的土壤环境响应与微生物耦合机制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31100516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4.00
负责人:齐雁冰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批准年份:2011
结题年份:2014
起止时间:2012-01-01 - 2014-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刘京,林雁冰,张建国,付金霞,郭曼,赵业婷,周磊
关键词:
微生物农牧交错带耦合机制荒漠化土壤环境响应
结项摘要

农牧交错带荒漠化严重,生态重建工作开展较早,但效果并不理想,急需评估植被重建的生态效应以制定科学的重建模式。退化生态系统植被重建的生态效应取决于重建过程中土壤环境的响应状况,土壤与植物间的交互作用和协调关系及土壤环境因子与微生物的协同演变状况。项目以陕北农牧交错带不同荒漠化类型区典型重建措施下的土壤-植物系统为对象,根据土壤发生学、恢复生态学理论,通过野外调查、室内测试和数理统计等手段,研究荒漠化土地植被重建中土壤环境的形成发育和响应机理,从纵向(不同重建阶段)和横向(不同荒漠化类型)对比分析,探讨不同植被重建模式的土壤环境响应特征及其分异,阐明土壤环境与微生物特性耦合关系和作用机制,建立土地荒漠化植被重建效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提出农牧交错带土地荒漠化植被重建模式和宏观对策。以提高土壤环境质量、实现系统良性循环、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为目标,为治理和改造荒漠化土地提供技术指导和决策咨询服务。

项目摘要

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是荒漠化土地生态系统恢复的主要途径。通过野外考察、室内化验测试,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对农牧交错区荒漠化土地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效应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受植被恢复的影响,土壤逐渐形成发育,演变序列为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不同植被群落之间土壤质量效益差异显著,灌木林地较乔木林地和草地土壤理化性质更优。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以纯灌木及乔灌混交林下土壤质量最优;在植被恢复的前30年土壤质量逐渐提高,但30年之后有所降低;人工植被恢复及封育的植被管理方式下退化沙质草地土壤质量优于自然及未封育的植被管理方式。土壤有机质、速效磷、易氧化碳、容重、粘粒、碱解氮可以作为评价植被恢复土壤效应的最小数据集,并建立IQI =Σ(Wi (Ii-I0))100的植被恢复土壤质量效益评价模型。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DOI:10.16517/j.cnki.cn12-1034/f.2015.03.030
发表时间:2015
2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3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DOI:10.5846/stxb201912262800
发表时间:2020
4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DOI:10.3799/dqkx.2020.083
发表时间:2020
5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DOI:10.15986/j.1006-7930.2017.06.014
发表时间:2017

齐雁冰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农牧交错带生态重建与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批准号:30270269
批准年份:2002
负责人:潘志华
学科分类:C0306
资助金额:2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田水环境演变与农作制度重建研究

批准号:30771261
批准年份:2007
负责人:潘志华
学科分类:C1303
资助金额:3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农牧交错带农牧户土地利用选择机制研究

批准号:40561001
批准年份:2005
负责人:宋乃平
学科分类:D0105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4

北方农牧交错区退耕地植被演替调控机制研究

批准号:41571175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汲玉河
学科分类:D0105
资助金额:7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