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从地貌、生态和河床演变特性上可分成大峡谷段和上中游段两部分。大峡谷段为高山深切峡谷,构成世界上最大的尼克点(尼克带),落差2000多米;上中游段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藕节为较高坡降的尼克点,藕节之间为宽阔的冲积分叉河流。本项目通过野外观测、采样分析和试验,研究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稳定对高原和生态的影响以及中上游段尼克点对河床演变和生态的作用,包括滑坡崩塌与雅鲁藏布大峡谷尼克带发育的相互作用, 阶梯-深潭结构强度对尼克点的稳定作用,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稳定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尼克点的发育和分布对藕节状河流地貌的控制作用和泥沙运动规律对高原生态的影响。采用专用设备测量河床结构强度定量研究尼克点的发育,采用底栖动物群作为水生态指示物种和苔藓草灌作为陆生生态指示物种进行生态评价,探讨尼克点的发育对地貌、河床演变以及河流生态的影响,提出适合雅鲁藏布的河流生态综合管理方略。
课题组四次对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上中下段和帕隆藏布、易贡藏布、波堆藏布以及曲宗藏布进行徒步穿越及河谷边坡地质灾害、河床结构、冰川运动、沉积物厚度电磁场测量及泥沙、植被和底栖动物采样。本项目分析了雅江峡谷段河流结构与消能之间的关系和尼克点对河流形态的影响;发现了雅江流域河网拓扑结构和青藏高原抬升的关系;实验研究了来沙条件对河床结构及推移质运动以及尼克点发育的影响;分析山区河流河床结构对推移质输沙率的影响,发现了河床结构与推移质运动对尼克点发育和河床演变的影响等效。本项目还分析了雅江流域底栖动物与环境和海拔高程之间的关系,总结了雅江流域植被类型和侵蚀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对易贡藏布两次大滑坡的植物样方比较,探讨了中长期滑坡堆积体上的植被恢复与演替过程。已正式发表和接受期刊论文12篇,其中SCI 4篇,EI 3篇,中文核心7篇。另外发表国际会议主旨报告3篇,分组报告3篇。还有投稿在审期刊论文2篇以及2本即将出版的著作; 完成2篇博士论文,获得2个专利。课题组负责人王兆印荣获美国土木工程协会(ASCE)2011年度汉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奖励他在高含沙水流和泥石流、河流生态、河流综合管理以及植被侵蚀动力学等方面的特殊贡献。本次奖励是首位中国学者获此殊荣(本奖项每年奖励至多一名国际上有贡献的学者)。王兆印于2011和2013连续两次被选为国际水利学会(IAHR)副主席和环境水力学分会主席, 2013年被选为世界泥沙研究学会副主席。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雅鲁藏布江辫状河流非均匀泥沙运动与地貌演变规律研究
雅鲁藏布江河谷风沙地貌观测与模拟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新生代构造—地貌—河流系统演化
microRNA基因位点在家猪驯化和品种形成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