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灾后恢复重建的脆弱性格局与弹性机理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501139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0.00
负责人:周侃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5
结题年份:2018
起止时间:2016-01-01 - 2018-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樊杰,汤青,袁海红,王亚飞,郭锐
关键词:
区域可持续发展欠发达地区弹性脆弱性灾后恢复重建
结项摘要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ies of human-economic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 science, regarding the change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within short-term and long-term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is project attempts to discuss the vulnerability pattern and resilience mechanism in th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reas of 2014 Ludian Earthquake. In this project, (1) we want to estim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astic changes and losses of post-disas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construct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post-disaster vulnerability, and analyze the vulnerability patterns of socio-economic system after the powerful earthquake struck. (2) We attempt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process and path of resilienc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and explain the difference of recovery ability and resilience mechanism of post-disaster residents and communities with microscopic analysis. (3) Using the flow of spatial recogni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we plan to establish, we monitor the adaptability between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and carrying capacity and put forward the sustainable adaptation strategies of post disaster reconstruction.

以人文—经济地理学、可持续性科学理论的综合视角为基础,采用空间模拟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鲁甸地震灾区为案例,从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短期剧变与长期演化切入,探究欠发达地区灾后恢复重建的脆弱性格局与弹性机理。测度灾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剧变与损耗特征,构建灾后脆弱性分析框架,分析社会经济系统脆弱性格局;研究灾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演化过程与弹性轨迹,通过微观分析阐释灾后居民和社区在恢复能力的差异性以及弹性机理;建立面向自然地理单元的灾后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空间识别流程,通过超载、临界超载的承载状态空间识别,监测灾后国土开发过程与承载能力的适应性,提出灾后恢复重建的可持续适应策略。

项目摘要

以人文—经济地理学、可持续性科学理论的综合视角为基础,采用空间模拟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鲁甸地震和汶川地震灾区为案例,从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短期剧变与长期演化切入,探究欠发达地区灾后恢复重建的脆弱性格局与弹性机理。3年来,项目组按照计划研究框架开展了实证研究,完成了预期目标和研究内容。. (1) 定量评估了欠发达地区灾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短期变化特征和重要参数。①灾区关键要素:土地资源要素,鲁甸地震灾区总体适建指数为24.36%,其中,适宜类面积为1001平方公里,占38.9%,集中分布于鲁甸县东部坝区和会泽县中部坝区;次生地质灾害要素,灾害极严重区面积13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主要沿断裂带和河谷展布,分布于昭通—鲁甸断裂沿线、牛栏江以及金沙江沿线。②人口容量和超载人口:灾区人口严重超载,合计超载人口91.4万人,比重达44.5%。超载人口比重高于五成的乡镇分布在地形起伏度较大的连片山区,震中所在龙头山镇超载3.9万人,超载人口比重高达71.2%。. (2) 定量测度了欠发达地区灾后恢复重建的长期经济弹性及恢复机制。①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案例实证显示,灾后10年间灾区经济弹性指数为0.877,地震导致灾区短期经济衰退,但2年内恢复至震前水平,工业经济弹性低于农业和服务业。②受灾当年灾区经济恢复综合效率为0.603,其中平原丘陵区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显著优于高原山地区。③灾后全要素生产率(TFP)年际波动强烈,灾后2年TFP指数下降33.7%和15.2%后恢复至稳态,恢复效率显著下降造成短期经济衰退,下降的主因为技术变动因素,而生产体系更新程度决定了灾后经济弹性。. (3) 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脆弱性格局与调适研究。①研究提出欠发达地区集中连片分布态势仍未转变,且承载能力总体脆弱,局部区域已经超载。②从资源环境约束性与地域功能适宜性,构建基于栅格尺度的灾后承载能力评价与调适途径,包括“地域功能预估与指标体系构建—单项要素评价与技术准则创建—综合集成评价与重建分区研制—人口容量测算与重建模式制定”。. 项目按计划实施并完成了预定任务。发表学术论文10篇,其中EI检索论文2篇,出版专著1部,完成国家领导人批示和国办采纳的咨询建议各1份,4人5次职称晋级或提职。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2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DOI:10.12202/j.0476-0301.2020285
发表时间:2021
3

采用黏弹性人工边界时显式算法稳定性条件

采用黏弹性人工边界时显式算法稳定性条件

DOI:10.11883/bzycj-2021-0196
发表时间:2022
4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多模态超声特征和临床病理对照研究

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多模态超声特征和临床病理对照研究

DOI:10.3760/cma.j.cn131148-20190926-00591
发表时间:2020
5

基于公司行业结构的哈尔滨跨区域联系网络分析

基于公司行业结构的哈尔滨跨区域联系网络分析

DOI:10.31497/zrzyxb.20200712
发表时间:2020

周侃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基于洪涝脆弱性评估的城市适灾弹性空间研究——以武汉市汉口地区为例

批准号:51608213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王宝强
学科分类:E0802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区域农业旱灾灾后恢复性评价方法与综合减灾机制研究

批准号:40671003
批准年份:2006
负责人:王静爱
学科分类:D0105
资助金额:3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历史文化城镇的综合防灾规划与灾后重建体系研究

批准号:51008260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刘弘涛
学科分类:E0802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自发地理信息在灾后恢复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批准号:41901330
批准年份:2019
负责人:严滢伟
学科分类:D0114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