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作为从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病例中新发现的类猪圆环病毒2型(PCV2)因子之一,拥有目前所知的最小基因组,其核苷酸序列与PCV2的高度同源,基因组双拷贝串联分子克隆在转染的细胞胞浆和胞核中形成包涵体,对猪有较强致病性。本项目拟从蛋白水平和形态学等进一步证实P1为新发病原。.采用原核表达P1 的VP2蛋白,建立针对P1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构建真核表达VP2蛋白的重组质粒,免疫小鼠制备抗VP2蛋白的单抗,与通过多参数综合预测VP2 B细胞表位而合成的表位肽制备的多抗相辅用于相关研究;通过接种不同传代细胞系,利用PCR和免疫组化等技术,研究P1的细胞适应性和理化学特性,利用亲和层析纯化P1以及免疫电镜技术研究P1形态和相关特性;采用实时PCR技术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P1在感染猪体内的分布。.该项目对于丰富病毒学理论和研究生命起源及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生物信息软件和互联网服务器,分析类猪圆环病毒因子P1 VP2的二级结构和表面特性(亲水性、可塑性、可及性和抗原性),应用多参数综合预测VP2 B细胞表位,结果确定P1 VP2蛋白肽链的6—18和80—92区段为预测的B细胞表位优势区。合成选定的抗原表位肽,与KLH 偶联,免疫家兔,制备出抗VP2多克隆抗体,免疫组化结果证明所制备的抗体可与P1蛋白反应。.利用PCR方法扩增P1 vp2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2a中,转化宿主菌BL21,经IPTG诱导,SDS—PAGE检测表达情况,纯化表达产物,Western blot鉴定,建立了针对P1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将P1 的VP2蛋白基因(包括与PCV2相对应核苷酸缺失点前大片段vp2基因以及与PCV2相对应核苷酸缺失点后小片段vp2基因)分别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免疫BALB/c小鼠,采用杂交瘤技术制备抗VP2蛋白的单抗,用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筛选阳性克隆;经过3次亚克隆后获得A6、D10、B8、H9共4株能够稳定传代并且分泌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其中A6、D10针对P1 ORF2大片段,H9、B8针对ORF2小片段。四株单克隆抗体亚类皆为IgM, 轻链均为κ链。腹水的间接ELISA效价分别是102、103、103、105 。Western-blot分析表明,四株单抗均特异地与P1 ORF2蛋白反应,而不与PCV2 ORF2蛋白反应。.将P1分子克隆转染PK15细胞获得拯救毒,连续在PK15细胞上传代,通过定量PCR技术检测病毒的增殖,结果表明P1含量可在接种细胞后96h-120h达到最高。通过免疫电镜技术和亲和层析技术,证实P1为球状病毒,无囊膜,直径约25nm;通过核酸酶消化等技术确定P1为单股、环状、负链DNA基因组。.将P1分子克隆经腹股沟淋巴结途径接种猪14天后,开始不同程度出现了病毒血症,有的猪在实验期间出现了体重减轻,皮肤苍白和腹泻等现象。接种后35天剖杀猪,可见实验组的猪大体病变包括脑充血,膀胱黏膜出血,腹股沟淋巴结出血,肺萎缩和出血。组织学变化表现为蛛网膜下腔血管充血,间质性肺炎,心肌萎缩,扁桃体滤泡组织细胞增生,胰腺细胞坏死等。利用PCR和免疫组化技术证明P1分布在感染猪的心、肝、脑、胰、性腺、肺、膀胱等组织,而对照猪则无任何症状和病理变化出现。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organic dyes and reaction mechanism with Ag2CO3/Bi2O2CO3 photocatalyst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Empagliflozin, a sodium glucose cotransporter-2 inhibitor, ameliorates peritoneal fibrosis via suppressing TGF-β/Smad signaling
An alternative conformation of human TrpRS suggests a role of zinc in activating non-enzymatic function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猪圆环病毒2型的黏膜免疫
Basigin促进猪圆环病毒2型复制机制的研究
猪圆环病毒2型调控宿主PKR信号通路的机制研究
猪圆环病毒2型与猪肺泡巨噬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