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the micro perspective of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in urban communities,this project attempts to build a relationship model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in spatial matching and difference-influencing mechanism-optimizing urban space”. Specifically, the project aims to assess the quality of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bjective conditions and subjective perception respectively, to reveal the spatial pattern and law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from the center to outskirts in Zhengzhou city.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above research questions, we integratedly employ the RS, GIS, an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methods. On this basis, this project analyzes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in space matching and difference, then, the reason and influencing mechanism which affect resident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are explored by the methods of 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GWR) and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SEM),meanwhile, the key elements and process are clarified betwee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and urban functional structure. Finally,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model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guided by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new-type 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Zhengzhou.
从城市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微观视角出发,基于生活质量的客观评价与主观感知的差异性,构建“居民主客观生活质量空间匹配与差异-影响机制-城市空间优化”的关系模型;综合运用RS与GIS技术、问卷调查、探索性因子分析等方法,分别从客观条件与主观感知两方面评价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揭示郑州市由中心城区到外围区居民客观评价与主观感知生活质量的空间格局与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客观评价与主观感知生活质量在空间上的匹配性与差异性,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与结构方程模型(SEM)探究影响居民主客观生活质量空间分异、匹配性与差异性的原因及作用机制,明确居民主客观生活质量与城市功能结构之间作用的关键要素与过程,提出以居民生活质量为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模式与对策,为郑州市合理有序地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有助于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本研究选取内陆快速城镇化地区的大城市为典型案例,探讨居民生活质量的空间分异与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基于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与POI兴趣点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数理统计模型以及聚类分析等方法,分别探讨了郑州市不同尺度下居民主观与客观生活质量的空间格局特征,揭示了郑州市由中心城区到外围区居民主客观生活质量的空间分异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客观评价与主观感知生活质量在空间上的匹配性与差异性;通过建立居民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从居民社会经济属性特征与居住地环境两方面探究不同因子对居民生活质量的作用机制,为郑州市合理有序地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包括:. (1)郑州市居民主观生活质量的空间分异规律明显,从行政区尺度看,郑东新区的评价得分最高,最低的是惠济区;从街道尺度看,主观生活质量得分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一环之内和三环之外的区域,而两者之间的区域其生活质量评价得分较低。. (2)郑州市居民客观生活质量空间格局的研究发现,从行政区尺度看,金水区的评价得分最高,最低的是经开区;从街道尺度看,客观生活质量得分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一环线和三环线之间,而三环之外的区域客观生活质量得分整体不高。. (3)从居民主客观生活质量空间匹配关系看,主客观生活质量一致的区域所占比重最小,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区以及北部区域;主观生活质量低于客观的区域所占比重最大,主要分布在三环以内与一环以外的区域,表明居民对生活质量的主观感知与客观的生活设施布局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4)居民生活质量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住房产权、收入等社会经济属性因子存在显著的关联,此外,居住地到工作地、公交站、学校以及医院的距离越远,对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就越大。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行业尺度下城市产业用地空间分异及其形成机制——以广州为例
基于日常生活空间视角的社会空间分异研究——以广州为例
快速城市背景下大城市社会空间分异与公正空间体系研究——以西安大都市为例
转型期中产阶层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研究- - 以广州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