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区人工林地下生产力及化学计量生态学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31370455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81.00
负责人:袁志友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3
结题年份:2017
起止时间:2014-01-01 - 2017-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韩凤朋,甄庆,刘祥宏,邓强,李婷,张哲
关键词:
化学计量地下部黄土高原生产力人工林
结项摘要

Albeit the importance of secondary forestry succession and belowground parts in ecosystem study and biogeochemical cycles, it is still unclear how belowground productivity and stoichiometric C, N, and P vary with stand development. As stand ageing, species composition, resource quality and quantity change accordingly, and thus expected to influence the dynamics of belowground productivity and stoichiometry with stand development. Quantifying patterns of those dynamics may help us better the understanding of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in predicting how ecosystems respond to disturbances. Focusing on forests in Loess Plateau, we will address how forest succession affects site productivity, biomass production, and carbon storage, soil greenhouse gas fluxes, and biodiversity, and will examine stoichiometric changes. We will focus our efforts on two dominant forest types: pure stands and mixedwoods. A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resource use and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biodiversity in Loess Plateau forests will allow us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forest sector on how to design management regimes that minimize negative ecological impacts while maintaining site productivity and promoting stand regeneration.

森林群落演替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对此过程中的地下生产力及碳氮磷化学计量生态学变化等还不清楚。鉴于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全球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及我国黄土高原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本项目以黄土区的两种主要人工林类型(纯林及混交林)为对象,研究森林演替过程中地下生产力及碳氮磷化学计量生态学变化的规律,并结合生物量和地上部分以及其它相关的一些生态学指标,探讨影响地下生产力及碳氮磷化学计量生态学变化的主导因素与机制。研究结果将与项目组已完成的加拿大北方森林相比较,从而揭示更广义上的森林演替过程中的地下部分生态学过程变化规律,进而解释陆地生态系统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机制,为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中长期动态模型预测和检验提供可靠的参数,从而更好地准确理解全球变化影响陆地植物和生态系统的机理和未来趋势,并为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我国黄土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磷循环的可能改变及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摘要

尽管地下部分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人们对森林演替过程中地下部分的变化仍存在许多不清楚之处。本项目以黄土高原的两种主要人工林类型-刺槐林和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研究森林演替和土壤发育所常用的年龄序列方法,从两种林型中各选择4个龄级,各3个重复,随机分布,利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尽量减小空间自相关性,研究森林演替过程中地下根系生物量、生产力及碳氮磷化学计量生态学变化的规律。通过本项目,我们首次通过实测研究了黄土区的地下生产力,而不仅仅是研究地下生物量或地上生产力及通过地上部间接估算;首次研究黄土区的生态化学计量学变化,并与其它相关生态过程联系起来;对比研究黄土高原不同人工林型的演替变化。这些研究对进一步阐明黄土区全球变化的相关规律,为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中长期动态模型预测和检验提供可靠的参数,从而更好地准确理解全球变化影响陆地植物和生态系统的机理和未来趋势,并为中国植物和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这些研究成果对推动我国地下生态学研究等也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OI:10.7498/aps.67.20171903
发表时间:2018
2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DOI:10.19336/j.cnki.trtb.2020112601
发表时间:2021
3

多酸基硫化态催化剂的加氢脱硫和电解水析氢应用

多酸基硫化态催化剂的加氢脱硫和电解水析氢应用

DOI:10.7536/pc210608
发表时间:2022
4

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红松人工林枝条密度模型

基于抚育间伐效应的红松人工林枝条密度模型

DOI:10.12171/j.1000–1522.20200057
发表时间:2021
5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形成过程中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形成过程中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DOI:10.13866/j.azr.2022.02.13
发表时间:2022

袁志友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晋西黄土区人工林地降水入渗及对流域地下水补给机制的影响

批准号:51309007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马岚
学科分类:E0901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黄土高原人工林草地水分生产力模拟研究

批准号:40371077
批准年份:2003
负责人:李军
学科分类:D0710
资助金额:3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半干旱黄土区不同轮作方式下农田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学研究

批准号:30700104
批准年份:2007
负责人:贾宇
学科分类:C0311
资助金额:17.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黄土塬区地下水补给机理及模拟方法

批准号:51779272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贾仰文
学科分类:E0901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