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降尘的截存机制及对土壤的作用机理

基本信息
批准号:40901053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0.00
负责人:闫玉春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批准年份:2009
结题年份:2012
起止时间:2010-01-01 - 2012-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杨桂霞,王旭,闫瑞瑞,张保辉,陈宝瑞,肖碧林
关键词:
降尘养分输入截存机制植被覆盖草原
结项摘要

通过野外连续定位观测,确定典型草原区不同下垫面(不同利用与管理方式)降尘量分布特征。并分析气象因子及植被、土壤等下垫面条件对降尘量的影响。同时,通过模拟植被覆盖条件(盖度、高度)下的截尘实验,分析草原植被覆盖状况(盖度、高度)与降尘截存量之间的关系,揭示草原植被对降尘的截存机制。在此基础上,对所有降尘样品和草原土壤样品进行对照分析,并结合退化草原封育后土壤恢复实验,分析降尘对草原土壤的养分及矿物质元素输入及质地改善作用。本研究从理论上揭示草原植被对降尘的截存机制及降尘对草原土壤的作用机理。从实践上弄清草原植被覆盖状况与降尘截存之间的关系对草原生态保护以及退化草原土壤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项目摘要

通过三年的实验研究,完成了课题的预期任务,已发表论文5篇,授权专利2项。通过封育与放牧草地土壤粒度及养分的分析,表明了沙尘运移引起的不同粒径组分颗粒及养分的再分配是影响草原土壤质量演变的重要因子;通过封育与放牧草地近地面沙尘沉降量研究,揭示了两种植被盖度下沙尘沉降量的垂直分布特征;通过模拟植被覆盖对沙尘截存作用研究,阐明了沙尘累积量与植被盖度的关系。通过不同植被覆盖下沙尘养分损失研究,定量分析了风蚀导致的不同粒径组分及养分损失规律,确定了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最可蚀性颗粒组分,揭示了风蚀导致草原土壤质量演变机理,对草原土壤养分管理提供了科学指导。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DOI:10.13885/j.issn.0455-2059.2020.06.004
发表时间:2020
2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DOI:10.16517/j.cnki.cn12-1034/f.2015.03.030
发表时间:2015
3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4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DOI:10.3969/j.issn.1003-0077.2018.11.009
发表时间:2018
5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DOI:10.11766/trxb202008100444
发表时间:2022

闫玉春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41671044
批准年份:2016
资助金额:6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典型草原风吹凋落物迁移特征与截存机制研究

批准号:41671044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闫玉春
学科分类:D0103
资助金额:6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风沙区人工植被演变对土壤碳氮截存的影响及潜力研究

批准号:41671111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李小军
学科分类:D0105
资助金额:67.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华北高产农田土壤有机碳的截存机理与定量特征

批准号:30300056
批准年份:2003
负责人:孟凡乔
学科分类:C0311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沙漠化土地生态恢复的土壤碳截存潜力及其机理研究

批准号:40901049
批准年份:2009
负责人:李玉强
学科分类:D0105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