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昆仑造山史关系到对欧亚大陆与羌塘地块碰撞、拼贴并最终焊接历史的认识。然而,关于这个科学问题目前仍存在很大的争论和不确定性。西昆仑造山带发育两条醒目的中-酸性深成岩带,即加里东期北岩带和海西晚期-印支晚期南岩带。本次研究拟在申请者前一基金对西昆仑北岩带研究基础上,选择西昆仑南岩带中代表性花岗质岩体及其中暗色微粒包体以及同时代玄武岩为研究对象,采用SHRIMP锆石U-Pb定年以及矿物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Pb-O-Hf多元同位素综合示踪相结合的方法,阐明它们的源区和岩浆演化过程,探讨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和动力学机制,它不但可以为欧亚大陆与羌塘地块拼贴过程提供新的制约,而且还可以充分认识西昆仑造山带造山过程的多旋回性以及其中花岗质岩体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和岩浆起源的多样性。它对于揭示西昆仑造山带完整的造山史以及欧亚大陆向南增生过程和丰富花岗岩成岩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西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是“特提斯构造域”与“古亚洲构造域”接壤、转换的地带,北以奥依塔克-库地缝合带与塔里木地块相接,南以麻扎-康西瓦缝合带为界与甜水海地体拼接。目前可以接受的观点是西昆仑造山带经历了多期造山作用,但对于其具体构造演化过程还存在很大的争论。此外,西昆仑造山史还关系到对欧亚大陆与羌塘地块碰撞并最终焊接历史的认识。因此,正确认识西昆仑造山带造山过程的多旋回性对于进一步揭示欧亚大陆向南增生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西昆仑造山带发育两条醒目的中-酸性深成岩带,即加里东期北岩带和海西-印支期南岩带,并且大多数岩体含有暗色微粒包体,因而这些花岗质岩体及其中暗色微粒包体为揭示西昆仑造山带完整的造山史提供了绝佳素材。本次研究在详尽的野外和岩相学工作基础上,对西昆仑南岩带中代表性花岗质岩体及其中暗色微粒包体开展了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矿物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和Sr–Nd–O–Hf同位素地球化学系统研究,探讨了它们的岩石成因和构造属性,从而为欧亚大陆与羌塘地块拼贴过程提供了新的制约。此外,本次研究还在前期工作基础上对西昆仑北岩带中研究程度较弱的花岗质岩体及其中暗色微粒包体的岩石成因和构造属性进行了研究,它为西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构造演化史提供了新的制约。研究结果表明,西昆仑地体与甜水海地体之间的古特提斯洋盆最终闭合发生在中三叠世安尼西阶(Anisian)(~243 Ma),此后西昆仑-甜水海联合地体又在早侏罗世(~177 Ma)与喀喇昆仑地体(羌塘地块)最终拼贴。研究结果还表明,西昆仑地体与塔里木地块之间的原特提斯洋盆最终闭合发生在中志留世。同时,通过青藏高原西部新生代钾质花岗岩-正长岩岩石成因研究,认为花岗岩可以直接起源于混染地幔的部分熔融。本次研究成果对于正确揭示西昆仑造山带完整的造山史以及欧亚大陆向南增生过程和丰富花岗岩成岩理论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三级硅基填料的构筑及其对牙科复合树脂性能的影响
西昆仑大同岩体及其中暗色微粒包体岩石成因与地球动力学意义研究
豫西石宝沟花岗岩体及其中暗色微粒包体的成因研究
扬子西北缘新元古代汉南酸性杂岩岩石成因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滇东南薄竹山含钨锡花岗岩体暗色包体成因及其对成岩成矿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