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步伐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失业成为制约我国人力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项目拟从个人"行为选择"的角度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失业风险问题,假设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新生代农民工有意识地选择应对失业风险的行为方式,这些行为方式是影响个人失业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失业治理政策只有与这些行为方式相协调,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本项目以西部地区为例,运用"失业风险应对行为选择模型"从理论上阐明个人在进行失业风险应对行为选择时面临的"激励-约束机制"。并以此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数据,采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结合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实证方面探明新生代农民工应对失业风险的行为特征模式、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和行为对个人失业风险产生的效应,并从"政策协调性"的角度提出改善现有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失业治理政策的措施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目前已构成农民工的主体部分,他们在物质、精神追求上向城市居民看齐同时,其与农村的社会经济联系却在逐步削弱,这很可能加剧其在结构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失业风险。而这一群体的失业会成为制约我国人力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失业风险的性质和程度大小、他们应对失业风险的行为方式、这些应对行为的影响性质、制定与社会福利改善相协调的失业治理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课题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理论、实证和政策三个方面的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本课题在“有限理性的决策者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失业风险应对行为”这一假说下,从理论上分析“激励-约束机制”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供给行为、就业选择行为和失业风险应对选择行为的影响。更进一步地,本课题从理论上阐明由于“信息不完全”、“市场不完善”和“制度不健全”,仍然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为此,政府就可通过“提供信息”、“完善市场”、“健全制度”等方式,促进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理性与全社会集体理性之间更加契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实证研究方面,本课题通过两种方式建立了研究数据库。一是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库(CHNS)、中国社会调查开放数据库(CSSOD)等公开的微观调查数据来源建立“基础数据库”,二是通过实施“新生代农民工失业和就业状况调查”建立“专题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统计和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新生代农民工面临较大的隐性失业风险;他们对失业风险虽有一定认知,但并不十分充分;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是影响其就业稳定性和失业可能性高低的最重要因素;他们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应对失业风险;政府提供的培训等帮扶措施虽能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和失业可能性,但效果不甚明显。在政策研究方面,本课题运用国内外关于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有效性的相关理论对中国目前的政策实践进行分析,认为市场分割将降低中国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有效性,并导致政策失灵。在长期中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和地方政府政绩评价体系是消除政策失灵、充分发挥政策效益的治本之策。而短期中,中央政府可以利用补贴等转移支付手段进行积极干预、提高政策有效性。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天津市农民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研究
失业率测量与失业风险控制研究
失业人员压力-应对机制及干预模式
失业风险自动监测预警模型研究- - 基于电子政务平台设计
农民工的失业和流动:一个基于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