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温孵土壤实验、实验室模拟以及室外盆地栽水稻的排放测定,研究了甲烷等在土壤中的生成机制、传输规律,研究了施用农用稀土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和对水稻植株传输甲烷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植株对甲烷的传输随着植株的发育而增强,与植株的根系大小、茎腔体积等体量值呈现正相关;土壤温孵期间发现,有时存在两个有利于甲烷生成的最佳温度区,说明产生甲烷的土壤微生物种群对温度有复杂的适应模型。实验表明,在室外盆载水稻的分蘖期和扬花期,施用稀土以后,各样桶的排放通量有明显差别,施用量大的样桶其甲烷排放通量也大,这种影响一般持续十至十五天。施用稀土对水稻植株传输甲烷的能力没有明显影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不同湿地植物配置对扑草净的吸收和去除效果研究
北京市大兴区夏季大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污染水平、来源及影响
洱海流域入湖河口湿地沉积物氮、磷、有机质分布及污染风险评价
南黄海盆地崂山隆起CSDP-2井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吸附烃类气体成因类型与源区特征
张掖湿地宽苞水柏枝和多枝柽柳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关联性分析
生物活性抑制剂对淹水稻田痕量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机理
福寿螺入侵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其过程机制
灌溉、施肥和秸秆还田对东北寒地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炉渣与生物炭混施对稻田土壤碳固定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