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HV-3诱发的暴发性肝衰竭(FH)模型中,我们发现巨噬细胞高表达纤维原样蛋白2(FGL2)是造成PD-1基因敲除(KO)小鼠先期死亡的主要原因(PLOS Pathogens, 2011, 已投稿)。最近我们证实,共刺激分子BTLA KO小鼠体内FGL2水平在病毒感染后较野生型小鼠的显著偏低,导致其肝组织损伤明显减轻并最终逆转MHV-3诱导的死亡。但BTLA调节FGL2的机理尚未明确。本研究拟对比分析病毒感染后BTLA KO及 WT小鼠体内巨噬细胞数目和分布及FGL2表达水平的变化,明确FGL2下调的原因;使用Microarray、Western-blot、EMSA及qPCR等技术探讨BTLA调节FGL2表达的分子机理;在此基础上,使用抗体阻断BTLA信号传导,在体分析下调BTLA信号对FH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将阐明BTLA促FGL2表达的分子机制,并为FH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策略。
暴发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是以肝脏局部炎性细胞聚集、肝血窦微血栓形成导致微循环障碍、局部纤维素沉积及最终造成肝细胞坏死并丧失功能为特征的综合征。大部分FH由肝炎病毒感染和药物所致,患者可迅速出现包括神经功能紊乱(肝性脑病)、肾功能衰竭和心肺衰竭等并发症,其死亡率高达80%~90%,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当前,FH的临床治疗仍以肝脏移植为主,药物如前列腺素及N-乙酰半胱氨酸也较为常用。这些药物均有一定疗效,但由于毒副反应较大,病人难以长期服用。因此,急需新的特异性作用靶点或新的干预手段来对FH患者进行治疗。 近十年来,MHV-3感染近交系小鼠建立的毒株依赖性FH模型已成为研究FH发病机制的最重要的动物模型。敏感性小鼠品系如Balb/c及C57小鼠在感染的48小时后整个肝脏存在严重FH 病灶,而且这些病灶与人的FH病灶极为相似。表现为肝窦、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内出现以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为主要成分的血栓形成。. BTLA 是2003年鉴定的胞内具有两个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性基序(ITIMs)共刺激分子受体,其结构和功能类似PD-1。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 BTLA基因敲除及野生型小鼠MHV-3感染所致的FH模型的建立;2)分离并收集BTLA基因敲除及野生型小鼠体内的巨噬细胞、静脉内皮细胞等并于体外感染MHV-3病毒,分析培养上清的FGL2水平及细胞凋亡情况;3)体外使用western-blot、EMSA及qPCR等技术研究BTLA调节巨噬细胞凋亡及FGL2分泌的分子机理。 研究结果:1) 发现BTLA 基因敲除小鼠拮抗MHV-3 感染所致的FH;2)阐明BTLA 调节FGL2 通过NLRP3炎症小体活化;3)使用抗体干扰BTLA 信号可能对FH 的临床治疗有效应。. 本研究将明确BTLA促FGL2表达的分子机制及其在FH病理进展中的作用,并为FH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本研究已发表具有重要影响的SCI 论著7 篇,并参加国内相关学术会议交流2次。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4名,毕业2名。一名毕业博士研究生论文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博士论文”。目前自己招收博士研究生2名。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Protective effect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lignans on hypoxia-induced PC12 cell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Efficient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organic dyes and reaction mechanism with Ag2CO3/Bi2O2CO3 photocatalyst under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Engineering Leaf-Like UiO-66-SO_3H Membranes for Selective Transport of Cations
The Role of Osteokines in Sarcopenia: Therapeutic Direction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VSIG4抑制MHV-3病毒感染诱发的暴发型肝衰竭的分子机制研究
Pim-3对暴发性肝衰竭肝保护作用的研究
暴发性肝衰竭动物模型肠道SC变化机制的研究
经门静脉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暴发性肝衰竭的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