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提出嘉陵江是小型兽类生态地理屏障(Barrier)的假设,由此得到了两个推论:1)嘉陵江两岸的小型兽类将形成两个演化分支;2)在江的同侧,小型哺乳类的种群遗传格局将表现为距离隔离模型(IBD),但是这种同侧相邻两点的遗传距离要显著小于与对侧的距离。为了检验这个假说,我们拟以嘉陵江两岸小型兽类的广布种黑线姬鼠和四川短尾鼩为代表,分析它们的种群遗传结构,结合形态比较的研究方法,了解当前嘉陵江两岸两种鼠类种群的地理分布格局。进而分析出现这种格局的历史地理因素,探讨嘉陵江对小型兽类分布格局形成及进化的影响,检验上述假说和推论,更期望为后续大规模的系统地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三年的项目执行过程中,我们研究团队沿嘉陵江两岸,采集到589只黑线姬鼠和312只四川短尾鼩,覆盖两个物种几乎所有的沿江分布区。对于采集的样品,我们运用了线粒体和微卫星两大类遗传标记来研究嘉陵江对于小型兽类系统地理学的影响。我们考查了两个物种的线粒体(mtDNA)和微卫星(microsatellite) 遗传多样性,研究了嘉陵江两岸的兽类种群在分子水平的分化,并和其头骨形态性特征进行了比较。我们的主要结论有:.(1)嘉陵江两岸的小型兽类并没有显著分化为两个演化枝。头骨的形态指标上有些已经有显著差异,但是数量很少;.(2)对于黑线姬鼠来说,其mtDNA的确在江的同侧表现出了IBD模型,但是其microsatellite只有东岸有IBD存在。而四川短尾鼩仅有东岸种群的microsatellite检测出显著的IBD信号。更为重要的是,在两个物种当中,江同侧的种群遗传距离并不显著小于对侧的遗传距离。. 因此我们认为:虽然历史上嘉陵江在某些区段可能限制了小型兽类的基因交流,但是就整个嘉陵江而言,它并不是小型哺乳动物扩散的障碍。嘉陵江尤其是同侧江岸的生境差异对于动物分布的影响可能比人们说想象的更加复杂。. 通过本项目所有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按照计划,完成了项目的各项研究内容,达到了预先设计的研究目标。项目执行期间发表SCI论文2篇,合作培养1名博士研究生,指导3篇本科毕业论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气候变化背景下横断山区小型兽类海拔分布变化研究
嘉陵江刺毒和胆毒鱼类分布及影响其毒性的关键生态因子研究
云南西部横断山小型兽类冷适应模式与生存适应对策的研究
小型兽类几个类群的比较染色体图谱构建及其染色体进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