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医药配伍理论为指导,以药对钩藤莱菔子抗高血压有效组分(钩藤总生物碱和介子碱硫氰酸盐)为研究因素,以不同周龄SHR和TNF-α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株为研究对象,观察不同病程阶段高血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动态变化规律,寻找各病程阶段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特征变化及相关调控机制,并从靶向保护高血压血管内皮细胞角度确定药对钩藤-莱菔子有效组分的保护效应、作用靶点、作用环节和干预机制,阐释药对钩藤-莱菔子有效组分-作用靶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分子基础,揭示中药方剂作用机理的内涵及价值。同时,通过分析、比较钩藤总生物碱、芥子碱硫氰酸盐及组分药对的药理效应,辨析钩藤总生物碱、芥子碱硫氰酸盐在组分药对中的配伍规律和配伍机制,合理诠释中药组分配伍的科学内涵,为建立基于有效组分的中药药对的组方设计提供新方法。
以中医药配伍理论为指导,选择不同周龄SHR、L-NNA诱导的高血压大鼠模型和TNF-α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株为研究对象,以药对钩藤莱菔子抗高血压有效组分(钩藤总生物碱和莱菔子水溶性生物碱)为干预因素,采用体内实验与体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不同病程阶段高血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动态变化规律、相关调控机制以及药对钩藤-莱菔子有效组分的靶向保护效应、作用靶点、作用环节和干预机制。研究结果㈠: 药对钩藤莱菔子抗高血压有效组分配伍组能降低SHR清醒状态尾动脉血压并呈时效关系,改善SHR血管内膜完整性,减轻血管壁内皮细胞的脱落状态,降低血液中循环内皮细胞数目,其机理与降低循环内皮细胞CD62P和CD54平均荧光强度、降低血管壁炎性损害有关,同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寻找SHR胸主动脉损伤中相关基因变化,筛选了SHR与正常大鼠及组分配伍组大鼠的差异基因。研究结果㈡:药对钩藤莱菔子抗高血压有效组分配伍组能降低L-NNA腹腔注射诱导的高血压大鼠模型清醒状态尾动脉血压,改善高血压大鼠血管内膜完整性,减轻血管内皮细胞脱落状态,降低循环内皮细胞数目,降低血浆vWF、ET-1、ICAM-1、VCAM-1和P-S含量,其效用多呈时效关系。其机制与降低循环内皮细胞CD62P和CD54平均荧光强度,降低脾脏淋巴细胞分泌TNF-a平均荧光强度,从而降低血管壁炎性损害有关。同时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寻找L-NNA诱导的高血压大鼠胸主动脉损伤中相关基因变化,筛选了L-NNA诱导的高血压大鼠与正常大鼠及组分配伍组大鼠的差异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血栓形成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及组分配伍组的干预效应。研究结果㈢TNF-α(5μg/L)可在体外诱导血管内皮炎症模型,钩藤总生物碱与芥子碱硫氰酸盐配伍组可改善内皮细胞形态结构,其机制与降低ET-1、ICAM-1和VCAM-1分泌,提高细胞NO分泌,下调细胞ICAM-1、VCAM-1、ET-1、PAI-1、PAI 、PECAM-1、PCNA、PGF-β1和CoⅠ的mRNA表达,上调细胞PAR-1mRNA表达,下调细胞NF-κB、AP-1和CoⅠ的蛋白活性表达等作用有关。本研究阐释了药对钩藤-莱菔子有效组分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分子基础,为药物组分清晰、作用靶点明确、作用环节及作用机制清楚、药物组分间量效关系优化的抗高血压中药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调控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脉管生成中的研究进展
从肝脾论治石学敏院士治疗高血压病的临证特点
秸秆烘焙过程氯、硫释放及AAEMs迁徙转化特性研究
血清 VEGF、pro⁃ADM 水平与老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基于lncRNA-p21/p53研究钩藤莱菔子组分药对干预高血压内皮祖细胞自噬的作用机制
天麻-钩藤药对组分配伍对帕金森病多巴胺能神经元协同保护的抗氧化机制研究
基于组分药动学的地榆升白“组分药对”相恶配伍规律的研究
钩藤提取物干预高血压血管重塑的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