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荒漠草地既是新疆春秋场或冬春场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草地退化前沿,对新疆北疆季节畜牧业发展和维持脆弱生态系统具重要作用。采用现代仪器设备、常规草地监测及现代分子标记技术与方法,对不同牧压下伊犁绢蒿种群形态特征、繁殖分配特征的测定,明确其对放牧的外部表型响应;对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测定,明确其对不同牧压的遗传响应;同时探讨其外部表型响应与遗传响应是否存在关联,最终阐明伊犁绢蒿种群对放牧干扰的适应机制,丰富和发展放牧理论及草-畜协同进化理论,也为理解荒漠草地退化过程、植被恢复机理及草地合理利用与改善提供理论基础与依据。
伊犁绢蒿荒漠处于新疆草地退化前沿,揭示放牧下伊犁绢蒿荒漠群落结构,种群数量特征、形态表型及遗传多样性适应机制,对理解草地退化过程、指导草地合理利用具重要意义。结果表明:(1)放牧显著降低伊犁绢蒿种群及群落盖度、生物量、高度,CK(对照)最高,HG(重牧)最低,种群逐渐向低矮、退化方向演替;随放牧强度增加,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整体先升后降,LG(轻牧)或MG(中牧)较高,Pielou指数上升,支持中度干扰假说。(2)放牧显著降低伊犁绢蒿单株地下及地上生物量、长轴长、短轴长、冠幅面积、根颈长、叶面积、茎重、叶重、花/果实重、生殖枝长、生殖枝分化比率、花/果实生物量分配比,呈现小型化;增加根冠比、根颈破碎度、茎生物量分配比、一级分枝数。株高、短轴长、长轴长、一级分枝数、根冠比、茎生物量分配比对放牧敏感;短期禁牧后放牧对伊犁绢蒿的影响依然存在。(3)随放牧强度增加,LG、HG伊犁绢蒿叶磷相对较高,氮、碳先降后升;茎磷、氮先升后降,碳先降后升;根碳氮磷波动较大;碳含量CK显著高于MG。放牧显著改变伊犁绢蒿氮磷碳向根茎叶的分配,且放牧强度与叶碳、叶C/P、茎磷、碳氮磷向叶及茎分配显著负相关,与茎碳、根碳、碳氮磷向根分配显著正相关。(4)放牧降低伊犁绢蒿叶厚、叶宽、主脉厚、表皮细胞角质层厚、表皮栅栏组织厚、主脉及侧脉维管束直径,降幅10.41%-34.59%,且叶厚、叶宽、主脉厚、上表皮细胞角质层厚、栅栏组织、侧脉维管束直径对放牧敏感;放牧后叶表皮蛛丝状绒毛呈狭长性增加,叶表皮外壁脊状凸起不规则,且HG凸起间沟壑较LG、MG深。(5)20µl伊犁绢蒿SPAR-PCR优化反应体系包括1.0mmol/L Mg2+、0.3mmol/L dNTP、0.75U Tap DNA聚合酶、0.45µmol/L引物和30ng模板DNA;19对SRAP引物扩增出195条清晰条带,多态位点比例87.69%;随放牧强度增加,伊犁绢蒿种群Nei’s指数、Shannon指数及种群内遗传一致度先降后增;4个放牧强度上伊犁绢蒿种群总遗传多样度(Ht)为0.2528,种群内遗传多样性(Hs)为0.2201,种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1040,种群基因流(Nm)为11.3715;经UPGMA聚类,LG先与HG聚为一类,后与MG聚为一类,再与CK聚为一起。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高压工况对天然气滤芯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演化进程和研究评述:基于工程项目治理系统的视角
不同覆压条件下储层物性变化特征及水驱油实验研究
地膜覆盖与施肥对秸秆碳氮在土壤中固存的影响
长期重牧压力下绢蒿种群演变及其抗牧性机理
长期重牧胁迫下伊犁绢蒿根颈部形态演变的生态学机制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退化伊犁绢蒿荒漠草地围栏恢复特征的研究
不同退化蒿类荒漠土壤有机碳组及其碳氮特征对禁牧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