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人类的未来将反映在城市中。通过聚集效应,城市集中了包括人口在内的各种要素,规模不断扩张。产生了许多急需解答的问题:城市规模对经济效率、资源消耗、环境质量有何影响?多大的城市规模是最优的或适度的?关于这些问题,现有文献从经济角度,对最优或适度城市规模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我国于2007年提出"两型社会"建设,多大的城市规模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是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本研究尝试利用聚集效应、规模经济、系统工程等理论,借鉴城市经济学家巴顿的城市规模-成本收益曲线,拟建立相关理论模型,以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进行计量研究;并对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进行案例分析,探讨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城市规模。从资源与环境角度探讨最优或适度城市规模,是对现有理论的有益补充,将为我国"两型社会"建设、城市及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政策建议。
本项目以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模问题为主线,结合“两型社会”建设实践,利用聚集效应、规模经济、系统工程等理论,借鉴城市经济学家巴顿的城市规模-成本收益曲线,着重进行三个关系和两个案例研究。三个关系是:进一步完善资源消耗-城市规模、环境质量-城市规模两理论模型,以此为基础建立“两型社会”-城市规模理论模型框架。两个案例是: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比较。. 主要内容及成果概述如下:. 第一、理论探讨。包括对已有文献的综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因素分析、综合城市规模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三理论模型的构建等内容。基于文献,在追溯“两型社会”思想渊源的基础上,分析了“两型社会”的内涵,构建了“两型社会”综合测度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此为本研究的理论起点。对我国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是本研究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城市规模单一表征法(城市非农人口表示)的缺陷,从城市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用地规模三层面,构建了综合城市规模测度指标体系,是本研究创新点之一。从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角度探讨城市规模问题,是本研究的又一创新点。. 第二、统计分析。包括我国城市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及建成区规模的比较,“两型社会”建设成效比较等,此为本研究的现实背景。初步探讨了城市经济规模、用地规模的分类标准,是本研究的另一创新点。从全国范围及分区域角度,基于不同表征方法,探讨了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的空间分布;并以1984、1996、2011年相关数据,从时间维度,探讨、比较不同表证方法我国城市规模等级结构空间分布的演变、及城市体系类型的演变。基于“两型社会”综合指数,对两综合改革试验区、不同区域范围的“两型社会”建设成效进行比较。. 第三、计量研究。涉及生产力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因果关系,三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等,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计量分析表明:“生产力水平是城市化水平的Granger原因”的单向因果关系,生产力水平指数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化率指标将提高3.115个百分点。以三理论模型为基础,利用我国2007-2011年的相关面板数据进行了计量研究,得到关于全国及分区域的的经验模型。结果显示,不同区域空间,“两型社会”-城市规模经验模型出现分化,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最优或适度城市规模没有接近一致的数值,理论模型的进一步完善需更多实证研究的支持。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拥堵路网交通流均衡分配模型
低轨卫星通信信道分配策略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社会两难框架下两种社会规范影响合作行为的心理机制
社会两难条件下竞争与合作行为的社会理性研究
公园系统网络化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国家“两型社会”新特区为例
基于城市群复杂系统和大数据思维的城市规模优化及其测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