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心理危机发生机制和适合本土文化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的研究是推动我国突发灾难事件后心理危机干预有效开展的一项基础工作。本研究依据Lindeman的心理危机理论和Rubin等人提出的心理危机记忆模型,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我国文化背景下心理危机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突发灾难事件下心理危机的特征,研究情绪表达、灾难事件记忆与心理危机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并基于研究结果探讨突发灾难事件下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及方案实施。通过研究突发灾难事件下心理危机的特征和变化规律,深化心理危机发生机制认识,可丰富心理危机的研究内容,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基于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提出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可为我国突发灾难事件下心理危机干预的"进入"与"实施"提供依据,对促进我国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建立和心理危机干预的规范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针对国际心理学界关于心理危机研究的局限,运用认知实验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与技术,从行为与脑机制两个层面探讨对突发灾难事件和情绪的记忆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并在研究“5.12汶川地震”后不同心理危机状态群体不同阶段心理危机的状态特征与易感因素的基础上,针对突发灾难事件后主要是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研究条件性恐惧焦虑情绪习得和消退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进程上,负性图片和地震图片呈现时间不一致时,创伤控制组和PTSD组的注意反应和习惯化倾向均不一致。通过自传体记忆测验和反转-自传体记忆测验,验证了创伤青少年自传体记忆具体性的减少是情感调节的结果。对汶川地震后灾区人民心理危机特点研究表明,归因方式和焦虑感受性是地震灾区儿童创伤后应激症状的重要认知易感因素,丧亲是极重灾区妇女PTSD症状和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社会支持是保护性因素。同时,对不可预测中性刺激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扩充了对预测偏向理论的理解,更好地解释了女性高焦虑的临床特征。对条件性恐惧记忆消退返回的性别差异研究验证了消退返回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并且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为以后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的治疗应考虑性别因素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吉林四平、榆树台地电场与长春台地磁场、分量应变的变化分析
突发事件的群体心理反应特征、演化规律及管理干预
非常规突发事件对公众心理的影响规律及心理重建策略
非常规突发事件下社会群体心理与行为变化规律和机制
非常规突发事件下心理与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及管理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