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通过分析脂联素三种蛋白异构体与脂联素基因启动子区域基因多态性在结构与功能中的相互关系,阐明脂联素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首先,拟利用已采集的大样本冠心病人群资料,检测总体脂联素和三种分子量不同的蛋白异构体的血清含量,探讨脂联素蛋白异构体及其相关比值,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病理状态的影响。.其次,通过对脂联素启动子区域基因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连锁不平衡检测、单倍体分析和关联研究,明确与中国冠心病人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脂联素多态性和单倍体;以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和电泳移动漂移分析(EMSA)和超漂移EMSA方法,对阳性关联位点和单倍体进行功能验证。分析其对脂联素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影响,探讨多态性碱基变异对启动子区域DNA-核蛋白结合位点的影响。最终揭示脂联素基因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基因表达、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探明它们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冠心病中,患者血清总体脂联素水平是降低的,但脂联素水平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及其机制,以及总体脂联素、高分子量脂联素和高总比对冠心病患者远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作用,在不同国家和人群的研究中仍存在广泛争议,需进一步在中国人群中探讨。本研究的特色创新之处为关注早发心肌梗死人群,能去除环境等混杂因素的影响,更有利于探讨遗传因素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截至目前,有关脂联素基因多态性的中国冠心病人群大样本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首先分析脂联素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并判断其对冠心病患者远期风险预后的影响。然后明确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和单体型,明确对脂联素启动子转录活性有影响的单体型,鉴定不同单体型对DNA-核蛋白结合能力的影响,并检测结合的核蛋白是否为我们预测的蛋白。. 本研究发现,总体脂联素、高分子量脂联素和高总比均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高分子量脂联素相关程度最高);早发心梗病人的高分子量脂联素水平与发病年龄呈正相关,即脂联素水平越高,发病时间越晚,可能与脂联素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相关;与总体脂联素相比,高分子量脂联素和高总比能更好地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研究中显示,低脂联素水平是冠心病患者远期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该组人群远期发生MACE事件的风险更高。在进一步SNP相关研究中发现,rs16861194(–11462A/G)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含有SNP −11426A/G的单体型G-G-C(mMM)和G-G-G(mMm)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而在此基础上含有SNP −11391G/A与−11377C/G的单体型也能进一步增加患病风险;在本研究人群存在的单体型中,含有单体型G-G-C(mMM)或G-G-G(mMm)的脂联素基因启动子转录活性较其它单体型显著降低;在未分化脂肪细胞的研究中显示,本研究人群中不存在的单体型G-A-G(mmm,即三个SNP的次等位基因同时存在)几乎能完全消除DNA与核蛋白的结合活性;DNA与核蛋白结合的复合体形式受脂肪细胞分化和罗格列酮的刺激所影响,罗格列酮对DNA结合活性的影响依赖于几种SNP的特异性组合;结合的核蛋白是我们预测的SP1蛋白,即我们预测的启动子序列上SP1结合位点确实存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莱州湾近岸海域中典型抗生素与抗性细菌分布特征及其内在相关性
CRP对脂联素基因表达和分泌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研究
小鼠脂联素/ACRP30基因剔除对抵抗素表达和代谢的影响
脂联素N-糖链调控脂肪-血管轴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脂联素对胰岛素抵抗致心脏重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