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我国的粮食主产区- - 华北平原作为研究区,利用多源遥感数据、实地实验和农户调查数据,对华北平原耕地速生林的种植规模和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以传统粮田(冬小麦-夏玉米连作)作为对比对象,分析成熟速生林对毗邻粮田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综合速生林种植规模和胁地因素,判断华北平原耕地速生林种植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厘定华北平原农户种植速生林的驱动因素和机制,为有关农业、土地管理及生态保护方面的政策制订提供学术参考。
近年来华北平原部分地区出现了耕地上大面积种植速生林的现象。本研究首先对华北平原耕地速生林的遥感提取方法进行了探索,继而分析了速生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其蒸散量的影响,最后分析了农户尺度上耕地转种速生林的驱动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最大似然算法与线性光谱分解技术能够较好地实现速生林信息提取,线性光谱分解技术适用于地块较为破碎的地区,而最大似然算法制图直观易读。(2)2000-2010年间,华北平原耕地转变为速生林林地的面积总共1069.76 km2,占用耕地种植的林地面积占林地总增加面积的75.79%,占2010年耕地面积的0.36%。从区域分布上看,华北平原耕地转为林地的热点主要集中三大区域,以山区丘陵为主。从2012年在山东省两县级市282户农户的调查结果来看,有47户农户占用耕地种植速生林,占用耕地面积占调查农户速生林总面积的84.0%。(3)耕地由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方式转为速生林后,土壤中水分含量明显下降,对土壤养分来讲,人工林地的有机质与N、P、K含量普遍要低于传统耕地,这主要是由于传统耕地年复一年的玉米、小麦秸秆还田与长期施肥的结果。(4)1981-2010年间华北平原林地年均生育期蒸散量为689.5mm/a,而冬小麦-夏玉米两者生育期的总蒸散量为737.28mm/a,由此可见,耕地中转种速生林并不会增加区域农业用水量。近年来,因冬小麦-夏玉米改种速生林,减少的农业用水量达到10.98×108m3/a。(5)高非农工资收入的家庭,更倾向于种植高劳动生产率的速生林。地块破碎、耕作距离较远会导致总劳动投入的增加,导致农户种植速生林。邻地是否种植速生林对农户的速生林种植决策影响明显,说明速生林对耕地的胁迫严重。从保护基本农田的角度,需要避免新的速生林种植现象出现,重点针对常年举家外出的农户与非农收入较高的农户,政府亦应在提高传统作物的劳动生产率方面作深入工作。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住区生物滞留设施土壤生境与种植策略研究
我国种粮农户耕地流转的基本特点及政策启示
外生环境因素对浙江省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外部规制对农户标准化生产遵从行为的影响——以苹果种植户为例
黄淮海平原耕地利用变化对耕地生产潜力和粮食生产的影响
耕地流转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效应及机理——以河南省为例
京冀平原区耕地集约利用差异及其对粮食生产潜力的影响-基于农户行为
环境内生条件下化肥施用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以华北平原农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