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量变化是受夏季太阳辐射强度(2万年周期)还是夏季太阳辐射总量(4万年周期)控制是当前国际古气候学研究的前沿问题。先期的研究发现柴达木盆地晚中新世河湖相地层磁化率以4万年为主,但由于采样分辨率低(1.5万年),无法确认这是由夏季太阳辐射总量驱动的冰量变化引起的,急需更高分辨率的多指标的验证。本项目拟对柴达木盆地有高精度古地磁定年的怀头他拉剖面10-5.5百万年段河湖相地层进行高分辨率的重新采样,开展系统的磁学、粒度、色度、漫反射光谱和有机地球化学等多指标测试,在充分研究这些指标的古气候意义的基础上,重建晚中新世气候转型期的气候演化历史,分析代表性气候指标的主导周期变化特征,并与太阳辐射和冰量记录比较,揭示南半球冰量占主导时期轨道尺度气候变化机制,进一步完善冰期天文理论。揭示柴达木盆地对8-7百万年全球气候转型事件的响应,为理解柴达木盆地的哺乳动物和鱼类的演化与灭绝提供重要的气候背景知识。
过去对轨道尺度气候变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北半球冰量占主导的晚上新世—第四纪期间,为了弥补南半球冰量变化占主导时期轨道尺度气候变化研究较少的不足,我们对柴达木盆地东北部怀头他拉剖面的晚中新世湖相地层进行了高分辨率古地磁定年和高分辨率气候代用指标(包括磁学、粒度、色度、漫反射光谱和有机地球化学等)测试。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在8.5-7百万年期间明显变湿且轨道周期的波动幅度有了显著增强,我们把这一现象归结为青藏高原隆升的效应并把7百万年后的变干归因为北半球冰期的开始。此外,8.5-7百万年间地层的主导周期是10万年偏心率周期而非4万年倾角或者2万年岁差周期。由于该时期北半球还没有永久性冰盖,我们把柴达木盆地发现的10万年主导周期归结为南半球冰量的驱动。这一研究的最重要的创新之处在于揭示出以10万年为主导周期波动的气候状况不是在最近1个百万年以来开始的,而是在8.5百万年前已经开始了,这一现象对于理解全球变暖背景下南半球冰量变化占主导时期全球气候的轨道周期变化有直接意义,对完善冰期天文理论有重要作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柴达木盆地西部晚中新世以来干旱气候与古湖水演化研究
保德地区晚中新世生物地层序列与区域气候变化
柴达木盆地西部深钻记录的晚中新世到早更新世的化学风化过程及控制机理研究
中-晚中新世气候转型期大气CO2浓度研究:基于化石叶片气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