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规部门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双刃效应"。我国第二次经济普查显示,非正规部门大幅增长,政府被迫陷入"加以适当遏制还是继续任由扩展"的两难政策困境。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非正规部门规模进行客观估测,对其影响效应进行科学的量化分析。国外在这方面已做了大量理论上与实践上的探索,并且还在加大研究的力度。最近,联合国推出了2008版SNA框架,将"非正规部门"作为独立的修订主题列入了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分类,并被作为构成国民经济运行主体的部门之一,为基于国民经济系统开展非正规部门研究支起了新的框架。相比之下,国内同类研究明显滞后。为此,本项目将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新SNA框架,从国民经济运行的范畴、关系和指标体系入手,量化非正规部门的各种影响效应,编制非正规部门规模指数和国民经济综合效应指数,最终构建非正规部门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数监测体系,为制定科学的非正规部门引导政策提供依据。
项目研究已基本实现原定的目标。.项目研究已取得的成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发表了一系列论文,2项成果获得省部级2等奖。研究内容包括:对非正规部门的相关概念(非正规部门、非正规就业、非正规经济)及其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为项目研究奠定了基础;对非正规部门的角色定位与发展机理从国民经济部门机构的视角进行了探究,为后续定量研究理清了思路;对非正规部门产出规模数据的获得方法分别从直接调查法和间接估算法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特别是对若干种调查方案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并且以浙江省为例运用若干种方法对非正规部门的产出规模进行了实际估算;对非正规部门的产出效应从多个视角进行了计量分析,有助于人们更客观地认识非正规部门的作用;对非正规就业规模的估算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并通过实际分析提出了适合的方法;以2008版SNA理论为分析框架,选取国民经济实际产出、非正规部门就业、非正规部门投资三项指标,通过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对非正规部门宏观效应进行了动态量化分析;从投资、消费、就业、金融四个方面设计并测算了我国非正规部门发展指数,并通过与经济增长趋势的定量分析判断了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干扰程度(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度)。此外,还对居民收入分配与非正规经济的关系、城镇居民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因素、未被观测经济与居民收入分配的关系、未被观测经济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讨论与分析。.二是在所培养的研究生中,已有3篇硕士学位论文与本项目有直接的关系,1篇博士论文正在最后的定稿之中;项目组主要成员徐蔼婷博士以本项目为基础,也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目前正在进行更深入的后续研究,已成为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者。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城市化进程中的非正规部门形成与动态演化:中国经验
基于SNA-CGE的世界油气资源权力体系演化及其运行机制
地下经济对国民经济运行影响研究
基于SNA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运行机制优化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