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正全面进入新型城市化阶段,服务经济等新产业模式、高速轨道等新交通模式以及都市区的新空间模式、开发区群等新产业空间体系、低碳城市等新发展理念等,正引发该区域就业空间的转型与重组。本研究拟从传统的企业和生产空间研究视角转向就业者和就业空间角度,结构研究与行为分析并重,城市层面与区域层面兼顾,借鉴国际前沿理论和方法,应用空间聚类分析(spatial clus)等量化模型,对新型城市化阶段新的经济、交通、空间模式等综合因素带动下长三角城市区域就业空间重组的基本态势、规律和机制这一新的城市科学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对低碳城市理念下该区域合理的城市区域就业空间模式和优化策略进行探讨。研究旨在探索中国特色城市空间研究的新视角,总结中国特色就业空间的基本演化规律,丰富中国城市空间研究的理论内涵,为长三角城市区域就业空间的优化和合理规划、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并对珠三角等城市区域就业空间优化提供借鉴。
课题组三年内先后组织了近30次不同区域、不同主题的就业空间格局与就业行为的调查和分析;对长三角核心区、江苏省、部分典型行业和区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相关基础数据的挖掘和整理;指导完成研究生学位论文近20篇;结合基金研究有关学术思想,延伸申请获得国家和江苏省社科类基金等研究课题3项;在多个规划设计项目中运用基金研究学术思想和成果,推进城乡总体规划技术路线和内容的创新;结合基金进行学术交流和成果出版,先后参加国内外会议进行交流15场次、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学术专著2部;依托基金与麻省理工研究团队交流3次。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1)区域层面:对新型交通体系下特别是高铁网络形成后长三角核心区域就业空间格局与就业空间行为的研究;.2)都市区层面:南京都市区就业空间格局与就业空间行为特征的研究、都市区外围和边缘区域就业空间格局与行为的研究;大都市边缘区职住平衡与空间形态研究;从内城-外郊两个空间区位以及居住者-就业者两类群体视角,对其职住空间模式和行为特征等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3)乡村层面:从乡村城镇化角度对苏南乡村地区居民家庭就业空间与行为的研究;.4)特定就业群体方面:对长三角研发型群体、南京都市区金融业等高端行业群体的就业空间与行为进行了研究;对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就业空间与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5)特定领域角度:拓展研究了公共服务空间和就业空间-居住空间的联动机制,形成了与传统的职住平衡二维分析不同的三位分析学术思想和技术方法;.6)特定空间行为单元方面:结合研究发现并逐步开展以家庭为单元的就业-居住-公共服务耦合式城镇化机制研究,成为我国城镇化研究的新的视角。.7)规划应用方面:初步探索形成了在城乡总体规划、产业空间规划、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等城乡规划中应用就业空间研究的学术思想创新规划内容和技术路线,特别是在就业岗位预测、基于就业空间行为的空间规划方案优化评价等方面形成了成熟的可操作的技术方法,并在多个规划项目中进行了应用。.后续正在开展基于个体空间行为和从就业空间、居住空间和公共服务空间等生活空间视角进行新型城乡空间理论和规划方法的集成和创新;立足新型城镇化的新背景,进一步开展以家庭为单元的就业-居住-公共服务三元耦合式城镇化模式的研究;进行低碳导向的城乡就业空间优化评价体系构建等未完成内容的继续研究。并计划课题组在2015年前出版。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长三角地区新兴信息产业演化与城市区域空间组织研究
中国特大城市人口-就业空间演化与互动机制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三生”空间演化机理与优化调控研究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模式、机制及空间结构演化研究